我们的朋友斯图尔特·吉尔伯特
《尤利西斯》的法文版的节选在《交流》上刊登之后,马上就引起了这本书的一位大专家的注意。《交流》上的节选刊出后不久,斯图尔特·吉尔伯特就到书店来找我了,其实,我应该按照法国人的习惯,直接称呼他为吉尔伯特就行了。
我一直很喜欢他的来访,这位心地善良的英国人充满着令人愉快的幽默感,言谈风趣,有时又有些荒谬刻薄。他曾经在缅甸做过九年的法官,而且,据他说,他的工作就是对犯人施以绞刑。但我总觉得他的这个故事充满了水分,这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因为他曾经做过那么多好事,所以他不可能允许自己去做那种坏事。
吉尔伯特是《尤利西斯》的第一批崇拜者,而且,他的博学多识也让他对此书有特别的理解。除了乔伊斯以外,这个世界上不再有第二个人能比得上吉尔伯特对这本书的理解。他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刚刚在《交流》上发表的法文版的节选中,他已经看出了一两个错误[29],这个译本的译者是奥古斯特·莫瑞尔,这位年轻的诗人承担了这项巨大的工作,虽然他的能力极强,但是译文中的遗漏还是不可避免。莫瑞尔曾经翻译过弗朗西斯·汤姆逊(Francis Thompson)、布莱克、邓恩等作家的作品,阿德里安娜和拉尔博都很推崇他的翻译,他们说服了他放下他手上正在翻译的一本英国诗集,接受了翻译《尤利西斯》的重任。但是,他也提出了一个条件,那就是他的翻译必须由拉尔博来进行校对。到了一九二四年,整个翻译完成了,他们俩准备一起再过一遍,斯图尔特·吉尔伯特就毛遂自荐说如果拉尔博和莫瑞尔愿意接受他的帮助的话,那么他这个英国人的服务可能会有些用处。
当时,《尤利西斯》的法文本是由阿德里安娜出版的,所以,她立刻就接受了吉尔伯特的提议,这个提议也得到了拉尔博和莫瑞尔的赞成。翻译此书是一件困难重重的重任,所以,吉尔伯特的帮助是他们不可或缺的。要感谢吉尔伯特,他们避免了一些翻译上的错误,也去掉了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我敢肯定,对于译者和要对译本最后负责任的拉尔博来说,他的帮助非常之大。
当然,这几位合作者之间也有摩擦,其中承受压力最大的,当然要数阿德里安娜。因为拉尔博不仅想修正莫瑞尔的翻译,有的段落他还要重新写过,莫瑞尔对此当然有反对意见。我猜想脾气急躁的他肯定对拉尔博出言不逊,接着,他也开始对吉尔伯特生气,他觉得吉尔伯特太会字斟句酌,所以,一气之下,莫瑞尔就撂挑子不干了。就在这个时候,身体一向不太好的拉尔博也生病了,他搬到了维希乡下的房子里养病去了。剩下来的只有吉尔伯特和阿德里安娜,他告诉我,他们花了无数个下午,在阿德里安娜书店的后屋里完成这项翻译工作。
【注释】
[1] 诗人T.S.艾略特的作品。
[2]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意象派诗人。
[3] E.E.卡明斯(Edward Estlin Cummings,1894——1962),美国诗人、画家、散文家、剧作家。
[4] 这个展览开始于1926年4月20日,共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
[5] 当时美国大学才刚刚开始教授有关美国文学的课程,流亡在巴黎的年轻的美国作家们很难和美国本土的文学传统认同,许多人觉得美国传统上虽然有文字,但是没有文学,他们觉得惠特曼充其量只不过是美国民主、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拉拉队,根本算不上是现代作家。毕奇把惠特曼看成是现代美国文学之父,但是她知道其他的年轻美国作家们不同意她的观点。虽然艾略特、海明威、安太尔、芭妮等都出于与毕奇的友谊参加了开幕式,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兴趣讨论惠特曼,大家最欣赏的,还是那面大国旗。
[6] 美国作家怀特(1899——1985)的散文集《野菖蒲》(The Wild Flag)出版于1946年。此处,作者使用了书名的字面意思。
[7] 两家出版社都开始于1923年秋天。
[8] F.M.福特(1873——1939),英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编辑。
[9] 威廉·伯德(1888——1963)是一位记者,出版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却以此而名传后世。他于1922年创立三山出版社,庞德是他的编辑之一。1928年,Nancy Cunard接手三山出版社,改其名为时间出版社(Hours Press),继续出版许多现代派的文学作品。
[10] 塞纳河上的一个小岛。
[11] 杰克·坎恩(1887——1939),英国作家,尖塔出版社创立于1929年。
[12] 《芬尼根守灵夜》中的一个章节。
[13] 爱尔兰的凯尔特教士们手绘的拉丁文《圣经》新约全书中的四福音书,成书于公元8世纪之前,其中有许多独特的字体和彩绘图饰。
[14] 哈里(1898——1929),美国诗人、出版商,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裕的家族,可以说是“迷惘的一代”的缩影。
[15] 卡莱丝·克罗斯比(1892——1970),原名Mary Phelps Jacob,大家都叫她Polly。1920年与比她年轻六岁的哈里认识时,她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孩子,在当时的波士顿是丑闻。两年后,她与前夫离婚并与哈里结婚,移居巴黎,开始波西米亚的文学生活,保持着开放性的婚姻。1924年她改名卡莱丝,二人成立善本书出版社(éditions Narcisse),1927年改名为黑日出版社。
[16] 1927——1929年间,刘易斯的艺术文学评论杂志《敌人》一共出版了三期,其中的文章大都是由刘易斯自己写成。从杂志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刘易斯借用这本杂志向他曾经属于的先锋派文学和艺术宣战,被他攻击的不仅是乔伊斯,还有庞德、斯坦因等人。他称庞德是“革命的蠢蛋”,说乔伊斯和斯坦因等被时间困扰,无意识地受到浪漫倾向的支配。
[17] 布朗库斯(Constantin Brâncuşi),现代主义雕刻家,罗马尼亚人。
[1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哈里自愿入伍,成为救护车驾驶员。他说自己崇拜太阳和死亡,他曾在诗中写道:死亡“是打开关着我们的笼子的手,是我们本能要飞回的家”。1929年,哈里自杀,死时他和一个情人在一起,两人左右太阳穴上各有一个对称的枪眼,哈里一手拿着比利时自动手枪,另一手抱着情人,有人说这是约定的自杀,也有人说哈里在谋杀了情人后,然后自杀的。他死后,卡莱丝继续黑日出版社的事业,直到40年代。
[19] 门罗·维勒,美国出版家,1935年加入位于纽约的美国现代艺术馆,之前六年在欧洲进行出版事业,是毕加索、雷诺阿、夏加尔等多位现代主义艺术家的好友,并邀请艺术家们对他所出版的限量本书籍进行插图,或参与豪华本艺术书籍的创作。哈里森出版社是他们俩共同创建的,1930——1934年间共出版了十三本书,1934年出版社迁回巴黎,又出版了最后一本书——《哈西安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