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追求浪漫传奇的人
简单明了、直截了当,但却蕴含着无穷遐想空间的印度电影片名,一直很吸引我。就拿《私人秘书》(Private Secretary)来说吧,在印度,连亲吻镜头都不准出现在银幕上,一般男人想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电影所描写的那种艳遇,连门儿都没有,但他们可以透过片名遐想一番:“作风开放”的女孩、时髦的办公室(里面一定有打字机和白色的电话)、男女共处、不伦之恋、婚外情、悲剧。我一直没去看这部电影。我只看过海报:一具胴体(如果我没记错)横陈在办公室地板上。《豪放女》(Junglee)是另一个令人难忘的片名:一个女郎伫立在海报中,背景是喜马拉雅山的皑皑白雪。《人生一场空》(Maya)的海报上,一个伤心欲绝的女人在流泪。《摇摆》(Jhoola)显然是一部欢乐的歌舞片,但这样的片名却难免引人遐思,想入非非,如同《私人秘书》和《临时房客》(Paying Guest)。
我们是临时房客,地点是德里——一个充满象征的城市,最初属于英国殖民政府,现在则是印度共和国首都。整座城市的四处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簇簇黑白两色的告示牌,展现了各种狂热的行政活动:××咨询委员会、××研究院、中央政府××部、××局。全城大兴土木,街头巷尾矗立着一座座用竹竿搭成的鹰架,乍看之下活像一窝窝巨大、怪异的鸟巢。德里是一座永远在成长中的城市——我们抵达之前,它已经成长了四十年。这是一座由公务员和承包商组成的城市。在德里,我们是临时房客,而我们的房东马辛德拉太太的丈夫就是一个承包商。
她派遣她家的司机开车到火车站接我们。这样的接待让我们感到非常开心。钻出三等冷气车厢,踏上那光溜溜热烘烘的月台,你感觉到身上的衬衫骤然间变得滚烫,热得让你透不过气来。你对这个城市的兴趣,霎时间消失了。头昏脑涨,活受罪。在那闷热得像烤箱般的月台上,人们依旧穷忙着。成群脚夫身穿红上衣,头缠红布巾,推推挤挤,吆吆喝喝,争相招徕客人。招揽到顾客的脚夫背起金属打造的箱子——一个衣箱、两个衣箱、三个衣箱,全都沾着从孟买市一路带到德里的灰尘——踉踉跄跄,跌跌撞撞,朝向车站门口走去。电风扇在我们头顶上狂乱地旋转着。乞丐哀号不停。巴基拉斯旅馆派来的那位男士站在人堆中,使劲挥舞着脏兮兮的宣传折页。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对南极探险家来说,中途放弃比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可要容易得多。于是,我伸出手来,从这位仁兄手里接过宣传折页,站在那一拨拨熙来攘往、宛如潮水般从我身边流过的人群中(我对他们的活动已经丧失兴趣),开始集中心神,阅读宣传折页中的法文信函。在德里城的溽暑中,一切都变得扭曲、模糊:
经历一趟艰辛的旅程来到德里,在巴基达斯旅馆好好休息一番,我满心喜悦,彻底消除了疲劳。我特别感谢服务人员的殷勤友善的招待。我没期望什么,但请相信我,住在这家旅馆绝不仅仅是坐在那令人愉悦的庭院中,畅饮美酒而已。
费尔·贝斯·乔治,法国葛雷米(塞恩)
1961年7月28日
畅饮美酒:渴望渐渐转变成了精神错乱。先生,你到底期望什么?我没期望什么,只想好好休息一番。亮晶晶的水泥地上,并排躺着许许多多伸开四肢的躯体——成群无家可归的印度人,睡在印度火车站。找不到工作的脚夫四处蹲着。一个女乞丐也蹲在地上,扯开嗓门哀号。我只想好好休息一番。但这座城市并没有可以让人好好休息一番的喷泉。德里的街道十分宽阔壮观,一个又一个环岛,不计其数。这是一座为巨人打造的城市:视野辽阔深远,格局方正恢弘。这是一座仍然在规划中的城市,犹未完成,犹未人性化。它是为那些试图躲避它的空旷和它那白花花的灯光的人而建造。在这些人眼里,德里城中的树木看起来就像建筑图样上的树木,只是装饰品,并不能让人乘凉。总而言之,这是一座以纪念碑为模式打造的城市。城里每一栋建筑物都被贴上标签,就像建筑师的图画。街道上移动的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格外渺小——骑脚踏车的男人身后拖着黑的影子。一个幅员辽阔、不断向外扩张的城市,是不容许人们停下脚步来歇息的。它鬼赶似的驱使人们,成群蜂拥向城中纵横交错的林荫大道和四处林立的购物中心;它驱使千百辆机动黄包车,轰隆轰隆,穿梭在大马路中央的车阵中,钻进钻出。在这座纪念碑一般的大城市面前,人类的躯体仿佛都缩小了。
我们寄宿的房子坐落在新德里的一个“新殖民区”,说穿了,就是新近开发的住宅区。我们离开空旷辽阔、恢弘典雅的市中心,驱车进入这个小区,骤然间看到一堆标新立异、杂乱无章的现代建筑物,心里感到有点突兀。乍看之下,就像一座印度村庄突然被转化成一座水泥和玻璃打造的市镇,一夕之间,扩大好几倍。小区内的房屋还没编上统一连贯的门牌号码。狭窄的无名巷弄中,挨挨挤挤,穿梭着一群群锡克人。他们满脸迷惑,挨家逐户寻寻觅觅,门牌号码既然不可靠,他们只好根据土地编号寻找他们的房子,土地编号是依据购买日期,按照年代顺序排列的。极目所见尽是漫天尘沙、一排排白色和灰色的水泥房屋、光秃秃的寸草不生的庭院。每一个锡克人身后都拖着一条黑的影子,鬼影般飘忽在烈日下。
我们坐在簇新但空空洞洞的壁炉前,一面享受头顶那台电扇吹出的阵阵凉风,一面啜饮着可口可乐。
“那个比哈尔①男孩是个笨蛋。”房东马辛德拉太太一开口,就为她家司机的驾驶技术向我们致歉。
这个印度女人身材丰腴,看起来相当年轻,两只眼睛睁得又大又圆。她懂得的英文不多。每次找不到恰当的字眼,她就会咯咯一笑,然后把视线从你身上转移到别处去。她会说一声“嗯”,伸出右手托住下巴,眼神一下子变得空茫起来。
房子是新的。楼下弥漫着混凝土和油漆的味道。房间还没装潢好,家具不多,显得空荡荡冷清清的。整个屋子四处摆着电风扇。浴室的设备全都是从德国进口的,非常罕见,非常昂贵。“我喜欢外国货,”马辛德拉太太说,“简直爱死了。”
她对我们带来的那几只皮箱以及里面装着的东西格外感兴趣。她忍不住伸出手来,摩搓着我们的皮箱,脸上流露出无比虔敬和喜悦的神情。
“哎,我爱死外国货了。”
她眼睛睁大,带着三分畏惧七分仰慕的神情告诉我们,她老公可是一位承包商哦。他可是白手起家,辛辛苦苦打拼才有今天。他长年在外,白天在丛林中奔波干活,晚上睡在帐篷里。她留在城里,帮他照顾家庭,让他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