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最初试译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想一窥法式大餐究竟如何丰盛考究,读罢才发现书中讲的最多的是人欲,关乎食、关乎情,而真真摆在题目中的“盛宴”两字,却不过是一章带过。那么在那一章里这些食物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竟也不得而知,作者没有花一点笔墨去描绘芭贝特做的菜肴,使得读者只能从洛文希尔姆将军的惊讶中去揣测它们的味道。即使在其同名影片中,也没有用任何技术(如光影、色彩)去渲染这顿饕餮盛宴的美味(这倒符合文中路德教的克制精神)。
当人欲扯上宗教,总不免让人想到禁欲主义,这也是本书前几个篇章所体现的贝勒沃格人的生活写照——一成不变的去骨鳕鱼和麦芽酒面包汤是他们所享用的“美食”,而比对待食欲更苛刻的,是对情欲的弃绝。于是马蒂娜和菲利帕俩姐妹孑然一身至终老,但这是上帝所喜爱的吗?更不必说圣徒之间因这种弃绝带来的隔阂,和谐之音并未因对礼教的极端恪守而发出响声。无论是纵欲还是禁欲,都无法通向幸福的峰巅。
这一切将在芭贝特的到来之后改变。在芭贝特的盛宴之上,所来客人的数目恰巧为十二,暗示了是芭贝特完成了这场救赎,使圣徒们重沐上帝的恩泽。虽说关于这顿盛宴的描绘不多,然而作者对圣徒们彼此重新敞开心怀的前后对比描写,却恰如其分地说明是食物开启了明智,预示其后贝勒沃格的人终将从禁欲中解脱出来。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无神论的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有人这样说了。
以上大抵便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感想,由于这既是我初次翻译作品,我也想再来谈谈自己对翻译的一些看法。
赫塔·米勒的诺贝尔文学奖受奖辞叫做《每个词都知道某种魔圈》,对这个题目也可以理解为每个词语都有其自身的魔力,所以即便是同种语言,你也无法找到它的另一个完完全全的替代品,更不必说要用另一种语言去表达它。“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绝不只是文人的烦恼,译者在翻译中同样时常困于欲得而不能的痛苦之中。对我来说,这种感觉就像是那个单词被印在心里,我可以触碰到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却无法说出,它被原样保留在心里,包围在一团空白之中。大概正源于此,翻译始终都只是一门带有遗憾的艺术。这次翻译中,我最大的遗憾可以归于书中的一个段落,描写的是洛伦斯回到驻地后的心理状态,其语言依旧承袭了通篇的朴素无华,然而作者却巧妙地几乎将每一个断句都押了“s”的尾韵。这点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翻译出来,最终也不得不作罢。
当然,若撇开这层折磨,翻译本身还是一件颇为享受之事。自然主要还是因为看到了令自己赏心悦目的文字,这些赞诗般的语句亦如甘泉,回味无穷。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圣经》是需要好好研读的。
现在能够得以看到本书完整的译文,我要特别感谢刘斌先生。由于是初次尝试翻译文学作品,在技术等各方面都显稚嫩,他需要做出修改的地方也就多得多。我在从中学到翻译上的技巧之余,也学习到了他身上的认真负责。总之,这次翻译之外的收获也颇多。
最后,希望读者能喜欢这本书,也希望能听到你们不同的意见。
浦雨蝶
2013年3月23日于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