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吾家有儿
琼州天气炎热,坐月子的时候显然会比凉快的时候麻烦很多,赵九福毕竟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所以对于卢嬷嬷那种严谨严玉华洗澡洗头下床甚至是开窗的习俗十分不赞同。
只是他也知道,自己一个大男人,如果贸贸然提出反对意见的话,或许碍于一家之主的威严她们会同意,但后头说不定还以为他是要害了严玉华。
赵九福想了想,也不能任由卢嬷嬷逼着严玉华受罪吧,这么热的天气不能吹风也就算了,量窗户都不能开,要知道现代人生孩子的时候,医院里头一年四季都开着空调保持常温。
他自己说出来的时候说服力,但是孙大夫这边却不同,赵九福将人拉到了卢嬷嬷和严玉华面前,给了孙大夫一个眼神。
孙大夫咳嗽了一声,觉得这家伙用自己神医的名头来吓唬后宅妇人是不是有些不地道,但还是一五一十的说道:“琼州府与中原地区不同,这边天气太热了,夫人就算是洗浴不方便,应该经常用温水擦身,这般才能保持清洁,身体才会更好一些。”
“再者,打开门窗室内通气了,病痛才不会找上门,女人坐月子的事情,老夫虽然不甚明白,但也知道万事万物共通的道理,赵知府让琼州府变得干净,从而让水蛊绝迹,那么妇人坐月子的时候,也是越干净越好才是。”
卢嬷嬷倒是听过孙大夫神医的名头,听了这话果然将信将疑的问道:“孙大夫,真的能开窗吗,以前我身边有一位小姐妹,就是坐月子的时候开了窗吹了风,年纪大了一直偏头痛,不管怎么吃药求医也养不回来。”
孙大夫却问道:“你那姐妹坐月子是不是在冬天?”
卢嬷嬷连忙说是,孙大夫又说道:“北方冬天天冷,滴水成冰,就算是正常人开窗也容易着凉,自然是不能吹到风,但琼州不同,更何况现在天气原本就热,若是让人一直这么热着,恐怕一日日的下去倒是要中暑了。”
赵九福连忙点头,还说道:“这几日我与焦大人说话,曾听他说过琼州本地的妇人通常都不坐月子,即使坐月子也没有中原地区的讲究,大约就是因为气候不同。”
严玉华看着卢嬷嬷松动的神色,忍不住给了夫君一个感激的笑容,天知道这几日她有多么难熬,虽说她也知道卢嬷嬷是真心为她考虑,但坐月子实在是太遭罪了。
有孙大夫的分析在前,赵九福的游说在后,卢嬷嬷到底是同意了,虽说严玉华还是不能吹风但却能下地多走动走动,时不时用温水擦身,这般一来比之前就爽快了许多。
赵九福倒是有心给她屋子里头放冰块降温,但这事儿孙大夫也不赞同,用他的话说现在酷暑难耐,屋内放冰块虽然凉快,但普通人寒暑相交也容易生病,坐月子就更不行了。
因此赵九福只能暂且放下了这个念头,相比起遭罪的亲娘来,刚刚落地的大胖小子倒是舒服的很,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他只用穿一个红肚兜,平时除了吃就是睡,还有兰心一直守在旁边打扇子,那日子过得比严玉华可痛快多了。
这孩子别看年纪小,辈分却不低,也是赵九福原本就是老赵家的老来子,他出生的时候大侄子都已经七八岁了,而赵顺德的儿子现在都已经快五岁。
于是刚刚被赵九福起名为赵顺灏的胖小子,有一个比他大了二十多岁的堂哥,还有一个比他大了五岁的大侄子,在娘肚子里头就大了人家一辈分。
赵九福自己这辈人其实是没有论排行的,那时候老赵家才刚刚在陈家村扎根,从赵老大的名字就能看得出来,那就是农家人随口取的。
但是后来赵九福读书越来越厉害,在他考中秀才的时候,老赵头就特别有先见的给后头的孩子排了辈分,赵顺德他们就是第一个顺字辈。
喜得贵子之后,赵九福也高兴的很,不但洗三办得热热闹闹,后头的满月和周岁也打算办起来,不过在此之前,他还得将严玉华生下一个儿子的消息告知老家人上族谱。
之前严玉华怀孕之后,赵九福就把这消息告知了父母,老赵头和老陈氏自然高兴不已,老陈氏一度还打出拜佛还愿,天知道之前严玉华三年不孕,她心里头多么的操心。
见她这般,小陈氏忍不住说了一句:“之前娘一直说不急不急,我还以为你不担心呢。”
老陈氏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说道:“阿福都这么大了还没当爹,我能不着急吗,只是玉华跟你们不一样,既不在我身边,又是大家闺秀,我若是说的多了还不得讨人厌,到时候反倒是让阿福为难,还不如憋着不说。”
小陈氏听了这话若有所思,她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都已经成亲了,赵老大学着老赵头的做法,在他们成亲之后就把家分了,他们夫妻俩跟着还未长大的老小赵顺平过日子。
虽说分了家,但儿子还是儿子,小陈氏偶尔也为了老二老三还没儿子的事情着急上火,偶尔还会拌嘴,这会儿听着老陈氏的话,她倒是有些明白自己要怎么做了。
从琼州府往陈家村传递消息十分不方便,严玉华怀孕的消息还是从京城传回来的,之后隔了三个月也没有赵九福那边的音信,老俩口心中着急,嘴上燎泡,担心的不得了。
赵老四和温柔倒是知道赵九福调任的事情,只是不敢直接告诉夫妻俩,一直等到赵九福从琼州府寄回来第一封信,赵老四才斟酌着说了。
老赵头老陈氏一听果然担心不已,但此时赵九福已经在琼州府扎根下来,据说生活的十分不错,虽说他们也知道这孩子报喜不报忧的,但到底安心了一些。
有了第一封信,后头赵九福的信就接二连三的送到,他也是怕家中担心,写信的频率更高了一些,第一封收到之后后头的就不需要间隔那么久了。
每次收到信之后,老赵头夫妻俩就找下一辈的孩子来读,赵九福考中进士之后,他自己拿出一部分银子,赵家又出了一部分,加上村子里头大家伙儿凑的,买下来的族地出来的银子,为陈家村的孩子在村子里头捣鼓了一个私塾。
虽说这私塾的先生不过是个落地的童生,但给小孩子启蒙却是足够了,陈家的孩子年幼的时候也都去这里读书,年纪大一些之后,有天分的就送到镇上去,没天分的就看他们自己怎么想,对于这一点老赵头倒是不强求。
所以老赵家现在,天分还可以的赵丁顺和赵顺安在镇上读书,赵顺平却读不进去,如今还是在私塾里头认字,平时宁愿跟着老赵头学木匠手艺。
即使没有天分,读信的本事倒是还在,偶尔赵顺平在老宅学木匠手艺,老陈氏就抓着他给读信,一封信能读上十几遍,左右赵顺平也不觉得烦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