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声

“今人犹是故人,他乡知是故乡,千秋共此素光。”

绢绘屏风上墨痕新干,秀致笔画,衬着淡淡的写意山水、千山飞鸟,正是艾默亲手所绘。

淡淡灯光下,退后一步左右端详,艾默仍觉屏风摆得挤了,或许是字写得太小了吧……总怕哪里不对,不是她喜欢的样子。

她会喜欢吗?

这匆匆忙忙修饬起来的茗谷,还来不及完全恢复原貌,会是她记忆中的故园吗?

这仓仓促促按启安的描述布置起来的房间,会是她多少年心心念念难忘的样子吗?

启安说,她常提起从前房间里有一架心爱的绢绘屏风。

启安说,那年中秋,祖父偶然兴起,题了一幅扇面挂起来,写的就是这句“今人犹是故人,他乡知是故乡,千秋共此素光”。她看了爱不释手,只是惋惜扇面太小气,说要题在屏风上,再配了画才好看。

艾默推开窗,好让清新晚风透些进来。

下了一天的雨,到傍晚才渐渐停了。

不经意间一抬头,见云层间隙里悄然露出一弯清光,月亮似隐非隐,似现非现,似堪堪露出一点儿笑靥在美人脸上。沐在雨后月色下的茗谷,芳草起伏,林影摇曳,中庭喷水池中波光粼粼闪动,干涸了多少年的这池碧水,再度映得月色清澈。

艾默目光投向庭院一角,昨天傍晚发现那里的一丛白茶花,分明三月就已开过,却在这时节,这时间,不声不响地探出一枝新结的花苞。

废墟中沉睡已久的茗谷终于在今夜醒来,等待迎回它的主人,霍沈念卿。

算着时间,这会儿启安应已到了机场,应该已经接着了她和他的父母。

这么一想,心头又怦怦急跳得一阵乱过一阵,连手脚都紧张得没处放。

启安不让她一同去机场,怕她在那里就慌了神,她也怕惹得老人太过激动。他却笑说,老夫人是什么样的人物,只怕她是经得起的,你却要哭得一塌糊涂……

竟被他说着了,真的,还没有见到,就这么想一想已觉得心脏不堪重荷。

想着就在今夜,就在眼下,她就要踏进茗谷的大门,经过白茶花夹道的石阶,从一个世纪前的风云岁月里款款走来,走过万里重洋,走过尘封时光,走过扑朔迷离的传奇,终于回到她魂萦梦系的故国家园,回到她仅存于世的骨肉身边。

她会是什么样子?

已近百岁高龄的曾外祖母,素未谋面的曾外祖母,她会是什么样子?

想得太入神,艾默竟未听见汽车驶到门口的声音。

直至大门轧轧开启的动静惊得她一跃而起。艾默飞奔下楼。

推门而出的刹那,层云里一轮明月现了出来。

素光清辉,洒向静静的茗谷,将一切都笼上影影绰绰的纱雾。

照着一枝初绽的白茶花。

照着月下园径的尽头,那个伫立阶前的淡淡身影。

《衣香鬓影》三部曲后记

在大雾茫茫的海面上,不知昼夜,没有光亮,风暴不时袭来。

有一艘满载乘客的船,无声无息地航行在雾中,在这片海域已航行了很久。

后面不远处已能看见海盗船的旗帜,海盗船上炮口硝烟未散,海面翻涌的黑色旋涡里不时伸出海怪巨大的触须。船钉生了锈,船身布满屡次和海盗战斗留下的裂痕,但这船从未停下,一直在向前航行。

船上的人,谁也不知陆地在哪个方向,从没有人来过这片未知之海。

船舵在不同人的手里传递,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个新大陆。

有人驾上小舟,投身海中迷雾,去探索未知的方向。

不断有人被海与雾吞没。

尽管如此,桅杆上一直亮着橙色灯光,船舱里一直飘扬着少女柔和的歌声,船上的人相信新大陆必然就在前方,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歌咏赞美未知的新大陆。在歌声和灯光的鼓舞下,水手们毅然迎向扑面而来的暴风雨,驾驶着这船,闯过一片片危险的海域。

那些用生命探索未知之路的勇士们,接二连三误入禁区,永远沉入了寂静之海,没有墓碑也没有名字。就在他们沉没的旋涡之外,船上的人们艰难摸索出一条安全的航线,终于载着所有人驶出了那片迷雾之海,抵达阳光普照的新大陆。

这不是一段航海探险故事。

这是一段历史。

离今天最近又最远的历史。

我们站在阳光普照的新大陆上,离那片迷雾之海已经足够遥远。

五月四日,今天距离一九一九年的这一天,正好九十年。

九十年差不多和一个健康人的生命周期等长,能够活到九十岁算是长寿老人。

九十年的时间放在历史长河里却连一滴水也算不上,放在亿万年洪荒背景下,连微尘也不能及。区区九十年前发生的事离我们太近,近得让人不习惯把它当作历史看待。每个人自己家里都有一本老皇历,随便往上翻翻,谁家谁户大抵都是那么过来的。

九十年前的事,无非是爷爷奶奶辈的事。

一些背影似乎还看得见。

一些声音似乎余韵犹在。

只是日渐少。

中学历史书给近现代画了一条浓重的粗线,把一个时代像串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前历史老师是这么对我说的,让我们分成这三段去准备考试资料。

十多年后,背着考试题库长大的小孩们早就扔开了中学历史课本。

找一个来问,那个时代你记得些什么,他大概会回答,打仗呗。

如果他记忆力够好,可能还记得一些军阀派系,记得五四,记得鲁迅。

如果问女孩子,可能稍微不一样。她多半会想起旗袍、张爱玲、徐志摩,想起琼瑶小说和电视剧里穿洋服的翩翩公子、穿白衫黑裙的清纯女学生,或者想起梅兰芳,想起《霸王别姬》和《夜半歌声》、梨园名伶与离乱情缘……

这些零散混乱、看上去毫无关系的片段,和一条粗重的战争线,组成许多人印象里的“民国”。

很多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这两个字。

不仅是回避着一段混乱沉重的历史,也是回避一种不得而知的懵懂。

每次有人问我为什么非要以民国为背景架空一个这样漫长的故事,我都要回答一遍关于那个时代吸引我的魅力所在,以及受到后世诸多曲解漠视的无奈。

比如乱世的风云激荡,比如情怀理想与现实冲突下的火花,比如黑暗与光明、开放与专制、民主与强权、颓靡与振奋、香艳与冷峻、纷争与守护、希望与失望、温情与铁血……那是最好也最坏的时代,旧的被打破,新的还未确立,所有的声音都爆发出来,失去统一标准的桎梏。各方面思想的激情如火山喷发,文艺灵感以最激越的姿态喷薄而出,种种极端汇集在一个异常饱满、多棱角的大时代下,个人情感与经历都被赋予宿命悲欢的沉重分量和史诗般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