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五十年代极品(04)

对于彭家的八斤宝,全村人都知道。被彭广福两口子宠的不像样,一点事也不懂。

彭爹可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心里眼里都是自家的八斤宝闺女。别人说什么都不是事,有本事你自己宠你家的儿女啊。

没本事瞎叨叨什么?

一听是闺女召唤,彭爹三步并两步,在水田中小跑着。

几步冲上田埂,一把抓住大孙子,“你小姑咋了,是生病了吗?”

彭广福急了,千万别是生病了呀?

“没,爷爷,你弯腰我告诉你。”保国踮踮脚,勾下爷爷的脖子,靠近爷爷的耳朵说,“爷爷,小姑在三角滩发现了鱼窝子。让你带着我爸他们去挑鱼。”

“啊,好,好,你先回去看着你小姑。我这就去三角滩。”

哎呦,我闺女咋就这么有福气,一出去就碰上了鱼窝子。家里的几个蠢货还对媛媛多些陪嫁不舒服,在外边儿嚼舌根子。

他真是想一人踹一脚,可是,都是别人家的闺女,他一个做公公的也不好与她们多接触,骂她们也不合适,这事儿还得老婆子来。

“嗯,爷,快点,鱼窝子别被别人看到了。”

“是滴是滴,啰嗦。”彭广福对着后面上田埂的大儿子说,“你带着老四回去挑箩筐来三角滩,遇到人就说去河边洗箩筐。”

“好。”

老大也不多问,爹咋说,他就咋做。

老二老三跟着彭爹一路奔跑去到三角滩。

“爹,来了。快,帮我捡鱼,哎呀,撮鱼撮的我的手都快撮麻了。”爹来了,一向比较懒的人立马哀嚎,然后撒娇卖萌。

“媛媛,别累着。快上来,有我和你四个哥哥 ,你小心些看着水里,有些石子是尖的,踩着了很疼。”

彭广福看着草坪上的鱼,就跟没有看到似的,直接奔水里。

趁机会,媛媛狠狠的撒了一大把的鱼食。香香的鱼食,还有鱼食中散发的能量,让更远处的鱼儿也闻香而来。

鱼食的香味,媛媛他们是闻不到的。只有鱼儿能闻到那独特的味道,对于鱼儿来说却有致命的诱惑力。

“好,爹抓鱼最厉害的。我在岸上给爹助威。”拍着手掌走上岸,彭广福已经带着儿子下水。

站在岸上的媛媛也没有闲着,边张望着边捡鱼,然后用鱼草串好,一条条的串好以后方便扔到有水的岸边,不让鱼儿死了。

等会儿要下午进城,进城卖鱼。夏天,鱼放不过夜,怕死了,臭了。

凤阳村离新泉乡六里路,离市里十五里路,走的快一个小时就到。

走的慢也不需要两个小时。

彭家忙了起来,正热的时候,出门的人不多。

没事来河边的人也不多,三角滩一般都是早上,上午十点之前比较热闹。

最早的就是五六点左右,各家各户的男人来河边挑水。

第二波热闹就是,六点多快七点左右洗菜的妇女。第三波就是八点多,九点时,洗好衣服来给衣服清洗的妇女和家里的女孩们。

此时正是正热的时候,人们都在家里躲烈日。

彭家的五个大男人在河里撮鱼,用小小的渔网网鱼。

岸上,媛媛热的要死,走到三角滩的边缘一个大树下坐着,招来保国,看着小家伙。

免得一不注意,他小子自己跑进深河。

坐在四哥给她搬的大石头上,脚泡在水里,凉凉的,还有小鱼儿游来游去,偶尔还能“亲吻”媛媛白嫩的脚。

高一米六五的媛媛,脚不小,也不大,白白嫩嫩的,一点也不像是农村村姑的脚。

如今的时代,乡下的女孩就是家里条件不错(相对的),也不会不下田,不打赤脚。

原主倒是好福气,有对对她偏心眼偏到咯吱窝的父母。如珠如宝的疼爱她,恨不得把她当着慈禧太后一样供着。

长到十六岁,都没有下过田做事,最多也只是下地,跟在爹妈后面做事。

爹妈在前面挖撒种子的窝窝,她在后面撒种子。

或者是摘摘花生。

家户人家田里种粮食,地里也种着红薯,土豆,还有小麦,虽然南方农村不大面积种小麦,但因为粮食产量还低的原因 ,地里都会种些别的粮食:高粱,小麦。

开荒的地里,有些人家还会种花生。

彭家的劳力多,在荒坡上开荒也种了一亩多地的花生。

留些过年的时候炒花生吃,还留点家里来了客人吃饭时炒花生米吃。

其余的大部分都会送去榨油坊榨油。

年底还会种油菜,在插早稻前割掉晒干,榨油。

此时家里的女人们就在家里摘花生。

膝盖上搭块旧衣裳,饭后开始一把把的花生藤拿着摘花生。

媛媛坐在石头上,白嫩的双脚打水,玩着。

不远处,有人走来发现了彭家的几位男人,大喊着,“大树,河里是不是出现了鱼窝子?”

“是,有鱼窝子。”被发现了,就不用再瞒。

干脆承认。

“啊,多吗?”

“多,要撮鱼就快点。”

“好,我回去拿家伙。”

那人一溜烟的回头狂奔。

他回去也不会告诉别家的人,飞快的跑着。

媛媛趁机站起来,光着脚在河边走着,还交代侄子,“保国帮我看着凉鞋。”

她有双劣质的塑胶凉鞋,就这样的一双凉鞋,是周围几个村子里女孩中的头一份。

是彭母进城特意给闺女买回来的。

“哦,好。”保国坐在大石头上,托着下巴,望着去作妖的小姑。

看热闹的人,走到原来的鱼窝子附近,伸手假装玩水。伸手在水里撒了两把的鱼食。

还捧起一捧水,洒向更远的前面。

鱼儿们继续沸腾,疯狂的朝一处地方涌动着。

跳跃着,今天这条河两公里范围内的鱼儿一直被诱惑吸引着,拼命的朝某处地方游。

刚刚有消散的鱼窝子又有聚拢的趋势。

彭父忙招呼老四老三,“老三你带着老四,先把鱼挑回去。再来就挑着水桶来。记住回去就把鱼倒在后院的池子里。”

“嗯。”

彭大江知道马上上岸盖上箩筐挑回家。

家里院子外有个小水塘,彭家在此地起房子之前,就有个水塘。

鱼倒进水塘边专门砌出来的一个单独水池,就能确保鱼不会长期离开水,变成死鱼。

回到家里,家里的女人们也动了起来,还有彭广福的亲弟弟彭广安家里也得到了彭大江告知的消息。

彭广安带着两个儿子,彭大山,彭大发挑着水桶往三角滩而去。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三角滩深河有鱼窝子,大家一窝蜂的往三角滩赶。

人多,媛媛穿好凉鞋,拉着要看热闹的大侄子离开。

没劲。

下午,彭父带着四个儿子进城,卖了八桶鱼,一共两百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