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毛姑娘文化程度不高, 读得半通不通,只看出“技术总监”四个字。
她第一反应,嘴唇一瘪, 哭了。
“我、我不会啊……”
“你爹能做的事, 你也能做。当然还需要学习。”林玉婵坦承道, “以后你主要负责技术,其余行政管理方面的事, 听从赵经理号令就行, 不会的跟别人学。你家庭有变,如果现在静不下心, 可以请假, 我等着。”
毛顺娘捧着那聘书出神。她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带到茶号里玩, 也偶尔看到父亲从别的商铺里挖人, 把那些看来很有本事的老师傅请来茶号, 相谈过后,郑重其事地捧上这么一份聘书, 交换双方的承诺。
如今, 记忆画面里的“老师傅”不见了, 换成了自己的脸。
她眼前一花, 忽然看到苏敏官站起身,正懒懒散散地收拾东西走人。
“苏、苏少爷……”
毛顺娘鼓起勇气朝他行礼, 极小极小的声音说:“谢谢你……”
苏敏官莫名其妙:“谢我干嘛?”
“谢谢你来帮忙品茶……林姑娘说你能分出手工茶和机制茶……”
“想太多。”苏敏官毫不客气地指出, “你可以翻翻我的计分表,我好像只给了你五个‘优秀’。你师兄那里倒有七个。我标准很高的。”
毛顺娘一怔, 又回头看看林玉婵。
她固执地以为,林玉婵一定是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偏袒她, 给了她高分,才让她战胜了师兄。
林玉婵失笑:“我真的没有让他偏袒呀!大部分评委不还是你师兄请来的熟人?他们品茶的时候也不知道这茶出自谁手,对不对?毛姑娘,自信点,你就是凭实力赢的。”
毛顺娘脸上的表情五光十色,好玩极了。
林玉婵拍拍她肩膀,笑一笑。
“不请假是吧?明天来总号开会。别迟到。”
---------------------------------
徐汇茶号的换帅闹剧,就这么润物细无声地结束了。林玉婵派人打听,毛掌柜的几个徒弟,有的留在上海,有的回了老家,因为都是技术人才,倒也很快寻到了新东家,不愁没饭吃。
至于这些新东家了解不了解他们人品,日后会不会被坑,林玉婵不是菩萨,管不得那么多事儿。
只是给毛顺娘申请孝女名衔一事,很快就被县里驳回了。说今年节孝牌坊竞争激烈,松江府有个孝女,还是名门出身,为了给老父治病,连着割了三个月的大腿肉,最后父亲病愈,她自己伤重而死。这事迹太震撼人心了,当即被地方官奉为至宝,层层上报至礼部。
相比之下,商户之女毛顺娘的“推迟婚期,为父送终”,就显得无比平庸,不出意外地落了选。
当然,看在保荐人容闳的面子上,地方官还是说了一堆好话,说会把她这事入档,等哪年孝女不多,再报上去试试运气。
林玉婵听完,啼笑皆非。牌坊什么的没有就算了。反正毛顺娘已经开始守孝,三年内不能嫁人,可以安心当她的技术总监。
这日开完例会,林玉婵读着高管们的工作总结,开始思考另一件事。
---------------------------------
出口茶叶、出口棉花、进口西洋科研器具、进口西洋香药护肤品、外加各种随机出现的外贸订单……
如今还加上给洋务国企供应进口原材料。博雅公司的业务范围越铺越大。
其实如今在上海做买卖的,除了明显靠手艺发家、或是有特殊人脉渠道的商贾只专研一种生意,大多数人都涉猎甚广,什么赚钱就去掺和一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做到旱涝保收。
林玉婵用心盘算,其实自己这些买卖本质差不多,大致分两种:进口,以及加工出口。
参考其他大商户大洋行的做法,她决定把这两项大业务区分开来。
其实员工们也早就模糊地表明了类似的意愿。譬如赵经理就不止一次跟她说,茶叶业务他已经完全精通,现在又有毛姑娘的团队全职运作,林姑娘可以定期检验,不用亲力亲为的掺和——可不可以加点薪水?
在和股东以及员工们商议之后,博雅商贸有限公司决定——不加薪。
而是进行分拆。
“兴瑞茶行”,主营茶叶加工业务,经理赵怀生,技术总监毛顺娘。下属商号徐汇茶号、安庆茶栈、外带孤儿院绘画部。主打品牌包括兴瑞牌机制茶、博雅手工精制茶、小博雅、还有一些不同品级的衍生品牌。
“孟记花行”,是收购了常保罗亲家的棉花行,改组而成的棉花出口行,经理常保罗,外带孤儿院工厂轧花部。如今棉花价格年年飙升,采购加工都需要人手。林玉婵管不过来,授意常保罗全权负责。
常保罗也不含糊,直接请示:“三娘的七姑八姨舅爷外甥,都是种棉花的。咱们带他们一块儿赚钱吧?”
林玉婵无语了一会儿。这不是任人唯亲吗?
转念一想,在大清朝那信誉不值钱的商业环境里,有一层亲情羁绊,有时候反倒有助于信任和凝聚力。宁波人广东人的家族企业一抓一大把,倒都红红火火。
于是折中一下,表示:“宁波那边怎么经营我不管。上海这里,最多你和你老婆一起。我不希望看到别人。”
常保罗忙道:“当然不会。身边亲戚太多,我们还不自在呢。”
这么一来,博雅算是分出两个大的子公司,负责出口加工业务。
林玉婵召集所有员工,提出:
“大家跟我干了这么些年,应该也都小有积蓄。这两个子公司,各位可以当家作主,购买股份,让自己的每一分心血都有回报。我只做个拿分红的股东,年底看报表,必要时来帮个忙,但总体来说,权力都归于人民……哦不,归于大伙儿。”
员工们已经目睹了博雅第一年的爽快分红。没费多少口舌,就纷纷谨慎入股。
老赵当即投了一千两积蓄,掌握了“兴瑞茶行”的两成股权。红姑念姑两位自梳姐妹没有家庭拖累,这几年基本没花钱,回家一数,居然也攒出四五百两,当即高高兴兴地投了孟记花行,也当股东。
就连不属于任何公司的家政周姨,也拿出她险些投入地产股票的一百两积蓄,扭扭捏捏地问林玉婵:“我觉得棉花更挣钱。我要投您那个棉花公司。但我不识字,您能不能找个人给我念一下那个——年报?”
………………………………
两个子公司试运营一个月,还算平稳,“放权”顺利。
至于博雅总号的业务,则返璞归真,回归到了容闳时期的“小而美”形式——专营高端洋货进口,供应海关及宫廷。这部分业务林玉婵不放心别人来,自己亲自负责。
左右人都更忙了,除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