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伊甸园星
任为从云球返回,还没有来得及看到弗吉斯的死亡是否如他们所料,带来萨波王国的转危为安,就先知道了另外一件事。
“窥视者”项目马上就要启动了。这个事情,任为知道不可避免。既然前沿院领导下了决心,他们当然挡不住。但是,出乎他预料的是,伴随着“窥视者”项目,居然还有一个“伊甸园星”项目。而且,要一起启动。
伊甸园星项目是孙斐提出来的计划。她在两三天的时间里,就做了一个项目草案。她先将完整的项目草案提交给了张琦。获得张琦同意后,提交给了前沿院。前沿院同意之后,她将草案进行了删改,主要是删掉了有关穿越计划的涉密内容,却强调了窥视者项目的内容,然后提交给了宏宇公司。很快,宏宇公司也同意了。
非常奇怪,大家的动作都很快。孙斐动作快并不奇怪。但张琦、前沿院和宏宇公司,对这么一个突然出现的计划,居然那么迅速就有了答复,同意的答复,这不能不说是很奇怪的事情。
伊甸园星项目的核心是,鉴于在可预知的未来,云球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外部介入力量,其演化将完全脱离自然的轨道,背离建立云球系统的初衷,所以需要一个替代的方案,来完成云球应完成的使命。这个替代的方案,就是在云球系统中建立一个拥有生命的外行星。她给这个外行星起了个名字,叫作“伊甸园星”。
为了经费原因,在云球系统中,曾经除了太阳系以外,对外太空的所有模拟都只是采用最简单的数学模型。甚至可以说,只是一幅动图而已。后来,在云球社会化有了一些收入后,才逐渐恢复了对外太空的符合真实物理定律的模拟。
现在,对太阳以及对太阳系中几乎所有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等天体,云球系统都尽量做到真实地模拟。这些太阳系天体的可观测参数,和其他会对云球产生影响的参数,比如位置、大小、形状、质量、轨道、反射率、电磁场、化学成分等等,甚至包括这些天体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都被模拟得相当精细。尽管准确程度受限于人类对这些天体的了解,但基本可以认为,它们和真实太阳系中的对应存在,大致是相同的。
对于太阳系之外的银河系天体,位置、大小、形状、质量、轨道、亮度、光谱、电磁场等可观测数据,云球系统也进行了尽量真实的模拟。但对于这些天体自身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则没有进行模拟。实际上,一方面人类自身对此所知相当有限,另一方面这些东西不会对云球产生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影响——至少根据现有研究是如此。在云球系统中,众多银河系天体的存在形式,只是一个个单纯而稳定的圆球。空间上没有结构,时间上也没有演化。同时,这些模拟,无一例外全部限于恒星、黑洞等大质量天体。任何行星之类的小质量天体,都被忽略了。
对于银河系外的更多天体,云球系统进行模拟的颗粒度,则从恒星进一步上升到了星系。对云球人来说,那些星系确实存在,如果说有些微妙的物理学影响,只要人类已经认识到,那么也会存在。但是,那些星系中的星星,并没有作为个体被模拟。不过,在视觉上,如果应该能够被看到的话,天空中还是有那些闪烁的点。
未来,伊甸园星将是第二个完整的太阳系外行星。当然,伴随着这个云球二号的诞生,必然要有一个完整的星系二号来陪伴,就像云球的太阳系一样。否则,那只是一块在太空中流浪的石头罢了,也许结构很复杂,但和行星这种称号是搭不上关系的。
这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新系统,而是在云球系统中建立另外一个行星。这样伊甸园星和云球将共享云球系统的设定和能力,资源需求比搭建一个新系统要少得多。更关键的是,这将节省很多时间,以十年计的时间。要理解这一点,必须明白云球对模拟对象的计算机制。
在云球中,并非所有模拟对象都在时时刻刻地运行。为了节省计算资源,云球中的模拟对象被分为两类。
一类对象被称为恒常对象,比如云球人。云球人身体的每一部分,时时刻刻都在云球系统中进行模拟运行。这样,他就可以持续地思考和行动,也可以在睡觉时做梦或者生病。
另一类对象被称为应激对象。顾名思义,这类对象只对外界刺激作出响应。比如海滩上的一块石头,云球系统知道那里应该有一块石头,但绝大多数时候,这块石头并不需要被计算出当前的外观或其他状态。只有当一个云球人看到它的时候,或者当发生了某些事情必须和它进行互动的时候,可以认为它受到了外界的刺激,此时云球系统才会实时计算出它在这个时刻应该有的样子。为了提高速度,这里面还有一些预判机制,以减少在它响应刺激时,瞬间计算量过大导致的延时。这些工作,云球的人工智能系统都做得很好。
哪些东西应该是恒常对象?哪些东西应该是应激对象?这种划分,是云球系统的核心工作之一。这种划分并非一成不变,是动态变化的。举个例子,一块海滩上的石头,通常情况下,应该是应激对象。可如果这片海滩是海滨浴场,这块石头又恰好位于游客集中的区域,那么,它就会是一个经常在恒常对象和应激对象之间进行切换的物体。在营业时间,为了应对频繁的互动,它将被转换为恒常对象。下班后,为了避免无意义的计算,它就又变回了应激对象。但假如某天下班后,因为某种原因,浴场上仍有大量滞留的游客,云球系统会很聪明地知道,它应该延迟将这块石头从恒常对象切换为应激对象的时刻。
这个机制的建立,是地球所和云球系统的核心成就之一。否则,完整的模拟宇宙中每一个原子,不是当前世界的计算能力所能够负担的。即使拥有量子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也仍然不行。
毫无疑问,天上的那些东西,特别是太阳系外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应激对象。事实上,应激对象占据了云球中物质的绝大多数。
无数种应激对象,如何进行实时计算,如何进行提前预判,这是云球系统的最大能力之一。这个能力本身也是演化出来的,而且是基于量子计算的基础演化出来的。因此云球系统无法复制。量子的不可复制性,人工智能的不可解释性,在这里也发挥了威力。除非你愿意从零开始,不仅仅演化云球系统的所有内容,还要演化云球系统的所有能力,你当然可以复制所有那些并非核心能力的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