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合二为一

果然,此话一出,皇上就问了。

“朕很奇怪,你为何要等到只剩七天的时候才开始复习?楚司业看起来不像是那临时抱佛脚之人呐。”

“回皇上,微臣刚刚也说过了,在汪祭酒找我之前,我根本就不知还有季考一事。待知道此事时,离季考就只有七天了。”

“你们二人同为国子监司业,何不共同商议此事,反而故意隐瞒?”皇上一想就发现了其中的端倪,从而看向顾成质疑道。

顾成颤抖着身子说道:“微臣一时忘记说了,本以为楚司业院中还有博士学正等人,没想到他们也没有和楚司业说过此事。”

“下面人做事,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这季考一事向来都是由上面吩咐下去的,故而他们也没有想到要告知微臣。这确也是微臣的疏忽。”

“那你找样卷有什么用?凡是出过的题目都是记录在册的,每次出题前都要对一对,绝对不会出同样的题目。”

天和帝记得,当年提学道过来和他父皇说这事时,是一脸的得意,说绝对不会让人钻了空子。

“皇上,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微臣才更要找到样卷。《孟子》一书共七卷十四篇,微臣先将曾经出过题目的句子去掉,再去掉犯了忌讳不宜用做考题的,又因以往样卷中透露出来的出题规律,最后又把那些不合时宜的去掉,那么所留下来的句子中,必定有一句会应用于此次季考卷中。微臣当时先用这种方法,画出了七句话。”

众人听他这样一说,都有些目瞪口呆的,往日他们怎么没这么想过呢?要是按照楚辞的办法来,猜题一事岂不是十拿九稳?

提学道的杨大人今日也在朝堂上,本来这事和他毫无干系,毕竟季考题也不是他们出的,舞弊一事怎么算都算不到他们头上,可谁能想到这楚辞转头竟说起了出题规律一事,这不明摆着说他们行事有漏洞吗?

“启禀皇上,出题一事微臣向来是遵照提学司的制度办事的,以往也都这样出题,从未有过差错,可见非是出题一事有漏洞,错的分明是那拼命钻营,投机取巧的小人才是!”

杨提学这话一出,大家又暗自点头,这话在理啊。大家都是安安分分埋头苦读的,只有他楚辞一人不想着用功读书,反而想着怎么钻营题目,这难道不是他的问题吗?

更有甚者,心里嘀咕起了,莫不是楚辞的状元之名,也是靠这样的手段得来的?

“杨大人,下官并未说过提学司当年制定的制度有问题,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面思虑不周的种种就会慢慢凸显出来。下官翻阅了样卷,得知这季考一事乃是先帝初登基时所定下的,为的是考校京都学子们的学业水平,以免他们生于这太平盛世之中,一心只知贪图享乐从而懒怠学业。自从有了季考的规定之后,夫子们教学更加上心了,学子们的学业也日益精进,正因为效果如此显著,所以季考一事才会延续至今天还在使用。”

大家都点头,有些老臣也是从那时候过来的,嘉佑朝前,京城学风确实散漫无比。

“但是,季考如今已有四十多年,每年考的都是四书题,题目虽经轮换更替,但却有据可循,而且,并非楚辞一人找到了其中的漏洞,各家书院都曾自拟题目进行训练,以图在季考中能评上优等。在这众多题目之中,其中肯定有猜对了的,只不过他们都不似楚辞这般笃定罢了。而且,不止是季考,就连乡试中,都有人猜对题目取得举人名号,县府院三试通过背前人文章而取得秀才功名者更是不知凡几。”

“那依楚司业的意思,不仅是说季考出题有漏洞,就连乡试出题都有漏洞?”杨提学的脸黑了下来,这些都是归提学司管的。

“下官并没有这样说,只是漏洞确实存在。我们大魏朝国祚已绵延几百年,如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必然会一直延续下去。这季考一事已历四十余载,终有一日会出无可出,到时候怎么办呢?”

“四书出完还有五经,五经出完还有经史子集若干,又怎会出无可出呢?楚司业未免有些杞人忧天了!”

“书虽多,题虽多,可专出这些又有什么用呢?众位大人也都是经过科举选才一事的,应该知道主考官的重要性。若是主考官不喜,即使才高八斗又如何?这样取仕,未免有失公允。”

“楚司业,容本官提醒你一句,我们现在说的是你季考舞弊一事,你干什么东拉西扯,还扯到科举一事上了?你赶紧说清楚,为何你会认定此次季考就会出那道题?”

“对啊,楚司业你还是只说季考一事吧。”其他官员也说道,这科举一事不能再往下说了。

楚辞也知道科举事关重大,只靠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它的利弊,于是也不再说。

“好,那就只说季考一事。当时微臣从书中画出了七道题,然后便在国子监外院开了一个短会,嘱咐各位博士着重讲解。但当时离季考不过六七天时间,虽一天一句尚能讲完,但是要让学子们有个深刻的印象,还必须再进一步将范围缩小。得知此次出题者为温太傅,微臣心里便有些担忧。因为微臣自考取状元之日始,从未见过他老人家,只知他在朝中素有贤名。微臣想过上门拜访,可温太傅府上车马众多,俱都是手持拜帖想要上门拜访者,他们都被拦在了门外,楚辞何德何能能够得温太傅他老人家青眼有加破例接见呢?于是这种想法只有作罢。”

楚辞直言不讳他曾想过探听口风一事,倒让其他人没什么好说的。但凡考试,谁不事先打听主考官喜好?

“不过,温太傅虽然见不到,但微臣院中有一学子名唤温然,乃是温大人之子,温太傅之孙。比起旁人,他必然是更加熟悉温太傅的,所以微臣就把温然叫了过来,询问他温太傅的一干事宜。温然告诉我温太傅去了闽地讲学之事,并途中见闻若干,故楚辞才能猜出考题是何。不过我也不是十分确定,只是想着干脆拼一把,万一猜中了,外院便可避免被评为差等的命运,若不幸没有猜中,也不过是延续之前的评价罢了。万幸,微臣此次猜中了。”

“你是说,你单凭着学子的三言两语,便猜出了考题,这种无稽之谈,你们难道也信吗?”秦御史上前一步,他觉得大家看上去似乎又要被这楚辞说服了。

“为何不信?”温海说道,“楚司业乃我大魏朝第一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秦御史不也是因为如此所以才对他诸多关注的吗?他足智多谋,能够洞察人心,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哼,温大人,你是怕你家小儿惹上是非,故才为这楚辞说话的吧?”秦御史见温海为他帮腔,立刻出言讥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