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2/3页)

作曲家说的话,令钟应更加赧然。

“我只会我自己的部分,从来没有负责过整个乐团。我不知道这样的旋律应该怎么配器,怎么选择渐进淡出,怎么分段乐章……”

“我什么都不会。”

钟应的谦虚让厉劲秋心梗。

他抓了抓短发,皱着眉痛苦的说:“这太简单了。”

厉劲秋回忆着刚才的乐章,立刻就能补全该有的部分,“小提琴渐进前奏、大提琴帮你补足低音声部,如果你喜欢的话,还能加入小号、定音鼓或者钢琴,在渲染战争残酷画面的时候,给予听众更直白的示意——”

“等一下!”

钟应抱着琵琶,打断了激动的作曲家。

“你听懂了我表达的主题?”

“当然!”

厉劲秋非常不满意钟应的提问,“战争、残酷的战争,可悲的牺牲者,还有幸存下来的人们对逝去生命的纪念,以及最重要的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希望。”

他看向钟应,眉眼如斯温柔。

听过不少纪念死难者的安魂曲,他却极少能够感受到如此奇妙又独特的思绪。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希望,我很难解释,就像、就像……”

厉劲秋烦恼的犹豫,寻找着最合适的措辞,“就像如果给我们一个机会,我们愿意去拯救他们,从战火之中,从刽子手的刀下,在他们还活着的时候,让他们继续活下去,成为他们的希望!”

钟应抱着琵琶,诧异的仰视激动的厉劲秋。

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极为内敛,极为隐晦,这位先生却能阐述得如此清晰。

钟应难以置信的抬手揉了揉干涩的眼睛,他查看了所有关于毛特豪森集中营的资料,内心压抑的情感完全倾诉在琵琶弦上。

他不指望聆听者能够感受到他所幻想的一切,只要能够感受到一丝一毫对战争残酷的默哀,就算达成了目的。

谁知,厉劲秋抓住了最重要的关键。

“难怪你受到这么多音乐家的欢迎。”

他觉得自己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

更因为这样,他不得不确认一件事情,“所以,你帮维也纳之春作的曲子,写好了吗?”

“那不重要!”

厉劲秋情绪十分激动,正在为钟应挑选最适合的管弦乐队。

他脑海里只有钟应的音乐,只有那朵颤颤巍巍盛开的希望之花。

只要伸手摘下它,人类就能回溯时间,阻止一切惨烈的屠杀。

然而,钟应认真看他,需要一个正式的回答。

厉劲秋不想显得自己不负责任,随口说道:“他们时间还早,不急这么一两天。而且维也纳之春要的是纪念死难者的主题,悲伤凄凉、庄重宏伟,和你的旋律不是一种风格,你不用担心他们会影响我帮你忙。”

厉劲秋如此无私伟大,钟应更加担忧。

“我们的主题也是纪念死难者。”

钟应提醒他,“应该说,我们就是维也纳之春的竞争对手。”

厉劲秋眨眨眼,思绪反应了好久什么叫“竞争对手”。

“啊?”

寂静的钢琴房,回荡着钟应解释唐代古董琵琶的声音。

“这次的音乐会比赛,是奥地利音乐协会定下的,我们都在为了一把唐代琵琶量身定制纪念曲目。它刚刚在维也纳交易行拍出一千万欧的价格。”

厉劲秋拿着拍卖行手册震惊诧异,端详那把一千万欧的唐代琵琶。

他也算是见过无数古董乐器的人,没想到近一亿人民币的天价乐器,长得这么的……朴素。

“这和大街上五百一把的琵琶有什么区别?”他永远难以理解有钱人的品味。

钟应笑出声。

可他看钟应笑得灿烂,补充问道:“难道这木头又是一千年以上的乌木?”

钟应乐不可支。

“别笑了!”厉劲秋抓住身边这家伙,“说实话也有错?”

钟应忍住笑意,越发觉得厉劲秋有话直说的脾气有意思。

“你说的确实没错。这把琵琶从市场价格来讲,不应该这么贵。”

如果不是弗利斯一口价一千万欧,也许这把琵琶,已经以五万、五十万之类的合理价格,来到他的怀里。

钟应讲述了富商弗利斯的行为,厉劲秋更觉得有钱人果然是匪夷所思的暴发户。

“一百三十万直接翻了七倍……”

他嗤笑一声,透着对弗利斯的鄙夷,“钱多就是喜欢烧。所以,这琵琶也是遗音雅社的乐器?”

“也许是。”

钟应不敢完全肯定,但他认真的说道,“即使是遗音雅社的木兰琵琶,恐怕郑婉清女士也没想过能够拍出这么高的价格。”

“沈先生曾说,楚家琵琶众多,珍贵的唐代琵琶至少有六把。木兰琵琶作为素净紫檀木乐器,很平凡、很普通,唯独它的雌雄双蕊源自《木兰辞》主题,又雕刻了木兰花,楚先生才将它们带进了遗音雅社,与夫人郑婉清一起,为重谱乐府诗出力。”

乐器本身的价值不可考。

但是木兰琵琶的流失,带着两位优秀的音乐家,消失在历史洪流,就成为了钟应和师父最深的牵挂。

钟应没能去过美国,可师父告诉他,华人互助会至今有楚书铭、郑婉清及女儿楚芝雅的合照。

他们顺利到达了美国,顺利的找回了木兰琵琶,顺利的登上了回家的邮轮……

“但他们没能顺利回家。”

钟应的讲述总是平静。

然而,厉劲秋每一次听,都觉得心跳抽痛,常常与消失多年的音乐家共情。

“这么多年,并不是只有我和师父在找这些乐器。”

钟应不过十八岁,说出来的故事,绵延了近八十年。

“清泠湖商会、清泠湖大学音乐学院、清泠湖音乐协会、美国华人互助会都在一起寻找它们。大家买回来、借回来的琵琶,挂满了音乐学院的乐器室。”

钟应手上没有楚郑夫妇的资料,但他每次走进音乐学院的乐器室,都能见到墙上挂满了琵琶。

法国拍卖行的玳瑁轸,意大利私人收藏的玉四品。

他站在那面琵琶墙前,感受到无比的震撼,还有跨越了光阴的惆怅。

因为它们代表着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以及背后不肯放弃的身影。

那些他并不认识的前辈们,耗费了金钱、精力,只为了带回琵琶,像是琵琶寄居了楚郑夫妇的亡魂,渴望着魂归故里。

“遗音雅社的乐器,就像我们走失的家人,如果我们不找它们,它们可能永远回不了家了。”

厉劲秋看着钟应,像看到了许多人。

他仿佛也见到了满墙相似的木兰雕花琵琶,终于知道,钟应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十弦雅韵。

因为那张藏在贝卢手上的古琴,可能是他唯一能够确定踪迹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