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一群奴才相
尚虞备用处,从字面上来说,尚虞备用处不过只是一个寻常的侍卫衙门,可实际上,尚虞备用处却是多尔衮的情报机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为其刺探情报立下不少功劳。
甚至成为满清征服西域不可或缺的助力。也正因如此,不少出身于这里的侍卫都得到了重用。
因为是进士出身,按道理来说,在这样的武将衙门显然是不符合身份,可对于王建南来说,他并不排斥在备用处当差,因为这里的人很容易得到重用。毕竟,这边是近臣,能够进出汗宫的。什么武将,什么文官,搁在我大清,没那一说。都是大汗的奴才而已。
这天和往常一样,王建南正在衙门里翻看着探子于各地刺探的军情时,收到了一本书。看着那本书时,他不由一愣。
“乾圣秘闻录……这是什么书?”
王建南翻开一看,顿时愣住了,原来是本骂乾圣皇帝的野史,其中不仅有乾圣帝夜宿秦淮的香艳传闻,还有奸Y黄台吉后妃的内容,而更让他惊讶的是,书中居然写到了大明乾圣皇帝把德王流放到天竺的内因!
“我的老天!”
王建南认真的翻看了几页,脱口而出道:
“这个孙之獬可真,真是……奇才啊!”
哪怕就是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一切不过都是凭空编造的,但是对于王建南来说,还是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事情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去编造。只要有人去编造,就会有人相信。
什么谣言止于智者,不过只是宽慰之言而已,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有时候他们更愿意相信具有传奇色彩的谣言。
两天后,王建南就把孙之獬约了出来,一顿酒菜之后,王建南问道。
“先生书中写的可有其事?”
孙之獬把书送给王建南的时候,就已经料到这个问题,他轻笑道: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愚民百姓,谁会在意?反正这书一旦传来之后,那明国皇帝的龙椅肯定会晃上一晃。”
凭着一本书,让皇帝丢了饭碗,显然不现实,但是恶心恶心对方,还是可以的,对于孙之獬来说,能做到这个地步,他就已经足够得意了。
当然要是能够凭借这件事儿,打击他的威信,甚至煽动那边是发生内乱,那可就是再好不过的意外收获了。
“况且,现在那个倒行逆话,流放藩王,天下藩王谁人不恨之入骨,要是此书流行天下。”
孙之獬拈着胡子道:
“要是有藩王趁势起兵的话,到时候,那怕龙椅不稳,恐怕也是要晃上一晃,明国的局势也是要乱上一乱的!”
王建南闻言,沉默片刻后。
“先生高才,不过,那些藩王未必敢反吧!”
“乾圣逼迫宗藩,擅杀大臣,侮辱士子,打压士绅,早就是天怒人怨了,现在所差的,无非就是一个引子而已,我这的书,就是乱明的药引子,只要用对了地方,明国必定是出乱子!”
说罢,孙之獬得意的抚须而笑,似乎在这一刻,他变成了那个诸葛孔明了,单凭此计,就能让明国大伤元气,此计一成,指不定大汗会论功行赏,升他为尚书,要是大清能顺势重入大明的话,保不齐他就是大清入主中原的大功臣了,到时候衣锦还乡多好。
想像着衣锦还乡那一幕,孙之獬颇有些激动说道:
“到时候,要是备用处派人劝说各地藩王起兵的话,那明国可就完了,一旦藩王们连成一片,加上我大清从外稍稍施力,天下形势将大利于我大清啊……”
王建南被他说得热血沸腾,点头说道: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
看着孙之獬,王建南犹豫道:
“这书,在大明那边,恐怕没有敢印吧!”
那怕就是明国从来不曾禁毁过书籍,可是这样直接把乾圣皇帝名字挂出来的书,而且其中甚至还称其不是德王亲生。这样的书印了,那肯定是会诛九族的,大明那边谁敢印?
孙之獬轻笑道:
“明国那边没人敢印,咱们这边就不能印?”
“咱们印?那该如何把书送到明国呢?”
王建南皱眉。
孙之獬说道:
“通过商人夹带,带过去就是了,此书不要多,只要有个几万册,到时候于各地传播,自然会有对乾圣怀恨的人私印私抄,会有人传播,待到谣言风传天下时,就是乾圣帝位不稳之时。”
孙之獬得意道:
“当然,也是我大清入主中原之时。”
入主中原!
至少有那么一瞬间,王建南都没有从这句话中回过神来,良久后,他看着面前的书,说道。
“先生可真是为我大清立下了奇功一件啊!”
“都是勤于王事而已!”
孙之獬得意道。
王建南则是再次表示对孙之獬的佩服之情。
“先生放心,这件事,我必定是会办好的!”
当日,二人畅饮半日,孙之獬的心情是那个得意,得意之间,已经酒醉的他似乎真的看到了乾圣皇帝因为他的这本书,帝位动摇,看到了藩王群起攻之,到最后,那看似不可一世的乾圣皇帝,居然像建文一样,在勤王大军的打击下逃窜出南京。当然,也看到了大清国入主中原的那一幕。
得意之余,孙之獬又喝了两杯酒。
随后王建南就开始着手印制孙之獬的书,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王建南一直都没有闲着,在印书的同时,还在那里计划着如何把那些书带到明国,然后再到处散布。
“这件事必须要好好的操作,去的商队,绝对不能走大道,不能给当地锦衣卫缇骑反应抓捕的机会。”
王建南自言自语道。按照过去在那边散步谣言,刺探情报的经验,各地锦衣卫缇骑的反应都非常迅速,很多事情甚至再不等见到效果,探子就已经被锦衣卫缇骑给拿下来了。
前后用了几天制定了一个还算完善的计划之后,在即将准备实施的时候,王建南又想到,
“在办此事之前,还是要先禀报给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