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3/3页)

杀也杀不尽,打又实在麻烦,把狗关在外面任他们狂吠便是。

康熙听了老三的回答,没有说是对是错,目光转到旁边的老四身上,“胤禛觉得呢?”

“还有防止外敌入侵的作用,柳条边的柳树生长茂盛,不管是蒙古人还是罗刹人,亦或是其他部落的人,想越过柳条边进入盛京都不容易。”胤禛上前一步,中规中矩的回答问题。

蒙古骑兵和哥萨克骑兵都要用马,把马挡在外面,只有人过来成不了气候。

太子殿下点点头,其实柳条边最初还有个用处,就是防止关内人胡乱跑去开荒,盛京是大清的龙兴之地,太宗当年防的不只有朝鲜人,还有关内的汉人。

前朝末年生灵涂炭,百姓在中原活不下去,许多人拖家带口的去东北垦荒,千里迢迢背井离乡前路茫茫,但是留在故乡只有一个死,为了活命,他们什么都能做。

不过后来这条禁令就撤了,柳条边主要防的是骑兵,战马没本事越过那么高的障碍,人靠两条腿总能想办法过去,怎么防都防不住,朝廷又不能时刻派兵守着,后来就索性不管了。

迁到东北垦荒的汉人百姓踏实种地,给他们老家那些以渔猎为生的原住民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而且他们还按时交税,只要能过安稳日子就不会想着搞事,朝廷看他们听话,也就直接在当地给他们登记造册入户籍了。

要说种地,还是中原人更厉害。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往上数三辈,大家伙儿都是种地的,种地的基因深入骨子里,只要有土,他们种花家的兔子就能种出胡萝卜。

其实他当年听到这话的时候很不好意思,因为他们家往上数三辈,还真没几个会种地的。

近年来中原安稳,朝廷也知道人少的地方不好发展,下了很大功夫想让中原的百姓迁到东北,但是东北有山有水有林子,中原的农田也不错,百姓念旧,不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很少有人愿意千里迢迢跑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从头开始。

现在不是朝廷不想移民实边,而是中原的百姓不愿意过去,不光中原的百姓不愿意过去,边疆的百姓还想着办法要迁到这边来。

强迫百姓移民到边疆容易激起民怨,人数少了没多大用处,人数多了百姓不愿意,当然,如果他们家汗阿玛下令必须让某地百姓移民,他们再不愿意也必须得离开原籍。

只看他们家汗阿玛如何打算。

康熙只问了老三老四问题,却没有要回答的意思,他出来的时间不短了,待会儿小阿哥们下课一窝蜂冲过来实在让人头疼,他得赶在他们下课之前离开。

皇帝带着南书房大臣们离开,太子和三阿哥四阿哥却没急着走,老三觉得他的主意没问题,想不出来他们家汗阿玛为什么那般反应,于是转身找太子讨教,“二哥,移民实边有问题吗?”

“没问题,就是罗荒野太远,让百姓迁过去不安全,汗阿玛的意思应该是让八旗子弟在那边站稳脚跟,然后再想办法迁移百姓过去。”太子笑呵呵的安慰学习独立思考的三阿哥,谁说喜欢读书就只能编书办报,等老三的知识储备量上来,将来能干的事儿多着呢。

校场里面,胤*不听话的小孩儿*祈看到大部队离开,扔了弓跑出去,张开手臂朝着哥哥就是冲,四爷脸色微变,将地方给太子腾出来,然后拉着老三往后躲。

意料之中,太子殿下差点被毫无自知之明的小家伙带来的力道扑到,要不是他下盘足够稳,这会儿就是站着两个躺着两个了。

胤祈从太子爷身上下来,神秘兮兮的问道,“二哥三哥四哥,汗阿玛刚才过来是想好要什么时候带我们去大哥的园子玩了吗?”

太子扶着腰摇头,磨了磨牙说道,“不是,汗阿玛给你三哥四哥出了个问题,问他们怎么才能将一片荒芜的地方发展起来。”

胤祉:???

二哥你不对劲,汗阿玛什么时候问这种问题了,把小九为难哭了怎么办?

胤祈可是刚刚转型成功的基建统,他会害怕这种入门级别的小问题吗?当然不会!

小家伙理论知识极其丰富,挺起胸膛信心满满的回道,“想要富,先修路,再看看当地有什么别的地方没有的优势,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只要那地方能挣到钱,不用别人催,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多人想过去。”

发展交通,促进经济,先吸引商人,商人多了慢慢的就会有别的行业的人在那里扎根,不知不觉一座城就出来了,他们又不是从零开始搞基建,城池已经成型,背靠大清这个金大腿难道还能发展不起来?

太子殿下赞赏的拍拍宝贝疙瘩的脑袋,“不错不错,看来已经得了二哥的几分真传。”

“所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大哥的园子玩?”胤祈还惦记着一直没去成的园子,就算畅春园的风景更好,但是看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只要一天不过去,他心里就一直惦记着。

汗阿玛答应过的事情不能反悔,今天都有空来突击检查他们上课,为什么不能再抽出点时间带他们出去玩?

大哥的园子就在三四里外,离那么近怎么可能抽不出时间,分明就是给忘了。

太子殿下捏捏下巴,朝旁边的胤禛胤祉摆摆手,然后带着胤祈光明正大的翘课,“走,二哥带你去找汗阿玛,去给他讲曾子杀猪的故事。”

看看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言传身教。

他说什么来着,论孩子幼年期的教育,汗阿玛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