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章 大战开启
王君临进了大弥岛中间的小城,便召集诸将召开了备战动员部署会。
“高句丽如今拥兵三十余万,我们如今之所以占得上风,纯粹是因为我们水师远强于他们的缘故,但若是想要攻打高句丽本土,非大隋倾尽全力才能对付。”王君临神色肃然的说道,“所以我们万不可因为上一次轻松歼敌一万多人,便轻视对手。”
“大人教训得是……”刘一东、罗春来等人连忙抱拳应道。
王君临点了点头,一边说着话,一边眼睛专注的看着地图上,安南郡以西、以南的多海礁海水域。
这地图是由聂小雨亲自手绘,所以这幅地图上的地形轮廓极为清楚,高句丽最南边的安南郡十几个州县,以及位于大弥岛与安南郡之间海上,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岛屿都被标注了出来。
“高句丽人利用这片海域海礁较多的复杂浅海地形进行水军集结,也是因为知道我们的战船造脊吃水深的特点,不敢突然去袭击他们。”王君临指着地图上多海礁海域位置,说道:“一旦高句丽水军在这里完成集结,将大举南下大弥岛或者白翎岛。”
“根据情报得知,高句丽人是想用水军负责掩护,征调的大量民用渔船和商船运步军南下,强登上大弥岛或者白翎岛,与我们在岛上进行死战!”
“显然高句丽人也知道在海上,他们的水师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放弃海战,甚至准备好了牺牲大量水师,但认真说来,他们不是没有胜机,我们的压力其实并不轻,因为他们的兵力人数将会是我们五六倍不止。”
高句丽人冒险要打此战,虽然前期在看不见的层面,王君临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王君临心头也不会轻松。
王君临一方水师的确是可以碾压对方水师,但最终要面对总数多达三万人的高句丽军队,一旦失利,好不容易在这片海域打造出的大好局势将面临崩盘的威胁。
大弥岛和白翎岛都不大,交战双方的兵马将近四万,战局一旦展开,不论是在哪个岛上开战,就没有可供迂回的战略纵深。也就是说,一旦不能将高句丽人在海上重创,岛上陆战他们即使胜了也必然是惨胜,甚至还会惨败。
“根据情报所知,高句丽水军的大本营设在在林光岛,从林光岛到大弥岛或者白翎岛,都有一百五十余里。即使高句丽水军的战船主力多为单桅、双桅,顺风过来也至少要两个半时辰。”刘一东计算着高句丽水军大本营距大弥岛和白翎岛的距离,说道。
罗春来也说道:“假如高句丽攻击的是白翎岛,我们在北面海上的哨船,就算能及时发现高句丽水军大规模出动,等消息传回来,大弥岛水师出发支援,当时风向又是逆行,肯定来不及在白翎岛北面的拦截高句丽水军……所以不论是大弥岛,还是白翎岛,都要做好与高句丽人在岛上附近进行会战的准备!”
王君临点了点头,说道:“不错,由于不清楚高句丽人的出动时机,不管是大弥岛,还是白翎岛,从现在开始,水营主力平时都驻泊在海港,做好随时出动的准备。并且还要派小规模的舰队,对那一片海域进行巡防,封锁高句丽人的哨船、斥候船。因为,若高句丽水军准备充分,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将大批陆军送到白翎岛或者大弥岛上,那样的话就这一战就麻烦了。”
“所以,卑职认为,还要继续加强两岛上营寨和城堡或者防御阵地的建设……”罗春来说道。
王君临在两岛上的兵力有限,且与对方兵力相差太多,若是不能在海上拦截住高句丽的大军,只能在两岛上死守。
王君临点头道:“罗春来说的没错,虽然我们在其他方面做了充分准备,但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从现在开始两岛上抓紧一切时间修建防守用的营寨和阵地,之前给你们说过的壕沟依托城寨的防御战战法,你们可以去准备了。”
……
……
七天后,王君临收到消息,高句丽在安南郡的军队近日来异动频频,这意味着高句丽军队大规模渡海南征大弥岛和白翎岛即将拉开帷幕。
负责重新在安南郡组建水军并担任主将的是崔生俊,是一个有着丰富水战与治军经验的宿将。
高句丽水军的战船在辽阔的海面上,远不足以跟王君临一方水师争雄。在安南郡西南沿海,有数以千计的大小岛屿、沙地、礁石以及曲曲折折的海岸线,将那片浅海分割成地形复杂的区域,高句丽人称之为星礁海。
对吃水深、船体大的大型战船来说,星礁海简直就是噩梦,但高句丽水军的战船狭小而吃水浅,在星礁海倒是如水得鱼,崔生俊妄图将王君临引诱出击,可惜大弥岛和白翎岛水师一直按兵不动。
……
……
八月初三,高句丽水军约五百多艘战船在林光岛附近完成集结,而在林光岛北部的星礁浅海内线,则集结了更多数量的民船,他们的任务是运送陆军登上大弥岛或者白翎岛作战。
即使从林光岛出发,到白翎岛最北边的滩头,仅有一百五十多里水路,高句丽人仍然担心渡海援军会在半道遭到王君临一方水师战船的拦截,而高句丽水军的护卫能力极为有限。
高句丽人最终选择在十一日夜间,借着盛吹的北风,第一拨援军渡海南下,妄图从白翎岛北边的的滩头登上白翎岛。
沈果儿虽然以另类的方式潜伏在了高句丽水师统领大将崔生俊身边,但是渊太祚和渊盖苏文这一次非常谨慎,不到最后时候,即使是崔生俊都不知道是要先攻打白翎岛,还是先攻打大弥岛。
此外,安南郡外围是数以千计的礁岛,王君临在海上的哨船无法准确及时的摸清楚高句丽军队的集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