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孙史二臣(第2/2页)
前世里读史,说明末之时,苏州手工业发达,织布昌盛,已经有了近现代资本主力和工厂的萌芽,就锦衣卫的回报来说,苏州杭州松江府(上海)一代,织布厂众多,尤其是开放海禁,准许中外贸易以后,棉布丝绸瓷器一类的生意,比以前暴涨了数倍,连福建武夷山的茶叶贸易,也比以前翻了一番。
朱慈烺心中是兴奋的,他知道,国家要想真的昌盛,靠农业是不行的,必须
靠商业和工业,工业还有点远,现在只论商业。商业搞活了,南北货物通畅了,互通有无,物价才能平稳,百姓也才能安居乐业,国家税赋也才能缓慢增加。
大明立国之初,重农抑商的国策是不对的,甚至是愚蠢的,大明要想兴盛,就必须鼓励经商,提高商人的地位。
当然了,史可法并不是朱慈烺征询的第一个人,每一个从南方入朝的官员,朱慈烺都会当面询问,恳谈,在发现他们能力的同时,也是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毕竟他是皇帝,没有办法亲自到苏州杭州松江府这些地区,他所有的了解,只能通过锦衣卫的报告和官员的奏疏和口述。
面对陛下所问,史可法一一回答,在南直隶七年,虽然一直是兵部尚书,但史可法对民情了解颇多,陛下问起之处,他无一不知。
而在民情商情之外,史可法也汇报了南直隶清理军屯、改革卫所制的进展。
到今日,卫所制已经是名存实亡,尤其是南直隶地区,隆武帝曾经数次下诏,要史可法改革卫所。
到史可法卸任之时,南直隶的一千多个卫所,已经裁撤掉了一大半,原本卫所兵都改成地方治安部队,且他们不再是世袭的军户,而是变成了普通的民户,其子孙后代,愿意从军的可以继续从军,不愿意从军的,可以自由选择其他行业,而他们名下的军田,变为他们永久的私产。
世袭的军官也一样,愿意从军的,进入整合后的卫所部队,不愿意的,自动脱籍。和普通卫所兵一样,他们名下的,应该属于他们的军田,一律变成他们的私产。
裁撤卫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阻力来自那些世袭的军官,很多地方卫所的指挥使,已经承袭了十几代,他们自觉对朝廷忠心,也没有犯错,朝廷凭什么不让他们带兵了,剥夺了他们带兵的权力和其后巨大的利益了呢?
除了带兵,很多世袭的军官不会做其他事情,要说服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幸史可法声望足够,且有南京之乱的前车之鉴,所以南直隶的卫所裁撤,还算是顺利。
南直隶是改革的试点,南直隶之后,浙江福建湖广江西等内陆省份,卫所将陆续裁撤。所有的军户都转为民户,后续征兵都实行募兵制。
直隶,辽东,陕西,云南等边疆有战事的地区,卫所制暂时保留。
“爱卿做的很好!”
对史可法裁撤卫所的动作,朱慈烺是很满意的,和孙传庭在陕西清理军田,使用刚硬手段,雷厉风行不同,史可法的改制虽然缓慢,也可能会有后患,但没有见血,算是比较仁慈的一种,也是各地都可以效仿的对象,毕竟孙传庭只有一个。
“军机处责任重大,望爱卿多读,多看,多思。朕对爱卿,甚是期待。”
最后,朱慈烺道。
……
孙传庭和史可法前后到任,内阁军机处人手补齐,中兴大明、收复辽东的大战略,也正式进入下一个阶段。
三月初十。
山东总督路振飞上疏,山东境内的闻香教已经交出私藏的全部武器和物资,向朝廷投降,山东总督衙门将他们所有人的名字编辑造册,约法三章,准他们在接受监督、遵守大明法律的情况下,进行传教。
……
诏狱。
清晨的阳光升起。
一个一身白衣,看起来一尘不染的中年长髯汉子,正向着皇宫的方向而拜。
一拜再拜。
起身时,眼中满是泪水。
“恭喜萧照磨,夙愿得偿。”
一个面白无须,穿着锦衣卫指挥使的官服,但看起来却像是一个宦者的年轻人站在牢外,隔着牢门,向他祝贺。
中年汉子缓缓转头,看向牢外,展颜一笑,露出咬断的半截舌头,随后取过笔墨,在纸上刷刷写下一行字,捧在手心里吹干了湿墨,起身来到牢门前,双手递了出去。
年轻的宦者接住了,看到上面的字,立刻就肃然了。
……
这张纸,很快就送到了隆武帝朱慈烺的御案上。
看完后,朱慈烺慢慢放下,脸上微微露出叹息。
萧汉俊这样的人才,不应该长久的在诏狱里渡过和浪费,而萧汉俊本人,也依然还有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心,如果放出,搁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或能有所大用。
但同时的,朱慈烺又有些顾忌。
——一直到现在,他自认都没有能真正了解萧汉俊,如今朝廷虽然赦免了闻香教,准许他们公开活动,萧汉俊的心愿,好像是达成了,但谁又知道,萧汉俊又还有没有其他的心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