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关于月亮的浪漫故事
假如在宇宙的混沌时期能有这样一位观察者,其视野无限的宽阔,站在一个不可知的、整个宇宙在围绕其旋转的中心,他就会看到宇宙间充斥着无数颗原子。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动,这一景观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引力定律出现了,那些此前随意漂泊游离的原子变得顺从了,它们受到了亲和力的影响,开始按照化学原理进行组合,变成了分子,变成了一团团的云状物,分布在整个太空里。这些云状物随之就围绕着各自的中心旋转起来。这些中心是由无数颗分子构成的,随着自身密度的加强,也开始绕着自己的轴转动。根据力学永恒定律,随着密度的增强,它们的体积就会越来越小,体积越小转速就越快。这种因果关系持续不断地往复进行着,于是这些中心最后变成了一颗颗主星,形成了星云中心。
如果细心地观察,这个观察者接下来会发现,这些星云中的云状物,和它们的主星一样,也在随着转速的加快,形成各自的小中心,吸引了众颗多的星球,从而形成了围绕主星运转的无数的星群,这就是星云。根据天文学家的统计,现在宇宙间约有近5000个星云。
在这5000个星云中,有一个叫作银河系,里面有1800多万颗恒星,每颗恒星是一个星系转动的中心。
云状星际气体和尘埃正在形成新星星团
如果这个观察者注意到,在银河系里这1800多万个天体中有一颗很普通,光线也不是太亮的,只能算得上是四等级别的恒星的话,这颗星有个骄傲的名字——太阳,那么太阳系形成的全部过程就会尽收眼底。他会看到一个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气体状态的太阳在绕着自己的轴心转,压缩着质量的密度。按力学定律,体积越小,转速越快,当密度被压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把分子挤向中心的向心力转变成了离心力。
接着,观察者的眼前出现了另一种景象:太阳赤道一带的分子像是断了链子的链球向外飞出去,在太阳的四周形成了几个同心光环,就像土星四周的光环一样。然后,这些环状天体又围着自己的引力中心旋转,又分裂出了下一级云状物质,这就是一个个的行星。这位观察者再看下去,会发现这些行星和太阳一样进而分裂出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环状物,这便是我们称之为卫星的雏形。
就这样,从原子到分子,从分子到云状物质,从云状物质到星云,从星云到主星,从主星到太阳,从太阳到行星,再从行星到卫星,我们便知道了宇宙早期天体所经历的演变历程。
太阳仿佛被淹没在星际的浩瀚海洋里没了踪影,但是,现代科学告诉人们,它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和无垠的宇宙比起来,它显得很渺小,但实际上它的体积也是很庞大的,因为它比地球的体积要大140万倍。环绕着太阳运行的是被它吸住的8颗行星,它们都是在宇宙形成之初从太阳身上分裂出来的。这些行星离太阳的距离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此外,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一些按规定轨道运行的较小的物体,这很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天体解体后形成的成千上万的碎片。到目前为止,人类的望远镜共发现了97个这样的飞行物(1)。
宇 宙
所以,在这几个被太阳用巨大引力吸住,按椭圆轨道飞行的仆人式的行星中,有少数几个也有自己的卫星。天王星和土星各有8个、木星有4个、海王星大概有3个、地球有1个。而最后提到的这一颗,在整个太阳系里无足轻重,就是我们所说的月亮。就是她,让勇往直前的美国天才们产生了征服的欲望。
月亮,因为离地球相对比较近,也因为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容貌,一开始就和太阳一样受到地球人的关注。但太阳太刺眼,它灿烂的光芒会迫使看它的人们把目光转到别处。
可洁白的福柏却比较仁慈。她姿态优雅,允许人们尽情观赏她的风韵。她平易,光线柔和,不过,有的时候她也会大胆地用身体遮住她的哥哥——就是那个光辉灿烂的阿波罗(2),而哥哥却从来不遮掩妹妹。伊斯兰教徒意识到他们应对这位地球的忠实朋友表达充分的感激之情,于是就根据月亮的公转周期制定了月份(3)。
古人特别崇拜这位贞洁的女神。埃及人叫她伊希斯;腓尼基人称她阿斯塔蒂;希腊人命名她为福柏,说她是宙斯和勒托之女,还说每逢月食就是她和英俊的恩底弥翁(4)幽会的时候。神话里还有这样的传说,尼米亚猛狮(5)在地球上出现之前先遨游过月球。据普卢塔克(6)引证,有个叫阿士西亚纳斯的诗人曾作诗赞美过高贵的月亮神发光部分呈现出来的柔情的眼睛、迷人的鼻子和优美的嘴巴。
虽说从神话的角度看,古人对月亮的品格、性情以及情操等了解得细致入微,但即使他们当中最有学问的人对月亮的物理特性也是无知至极。
不过,也有一些古天文学家对月球的发现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在古代,阿卡狄亚人声称当月亮还不存在的时候他们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塔修斯说月亮不过是太阳的一块残片;亚里士多德的门生克利阿科斯认为月亮是一面光滑的镜子,上面映出的是地球上的大海;还有的说月亮只是地球散发出的水蒸气而已,要么就是个一半是火一半是冰的转动的大球。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有一些博学的人在没有光学仪器的情况下,仅凭着敏锐的观察,居然悟出了支配月球的大部分规律。
譬如:公元前5世纪的米利都人泰勒斯发表了月亮是被太阳照亮的说法;萨摩斯人阿利斯塔克正确地解释了月相的变化;克利昂米狄斯提出月光是一种反射光;迦勒底人贝罗索斯发现,月亮的自传和公转的时间相等,据此,他还解释说月亮总是一面朝着地球;还有,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喜帕恰斯注意到了月球运动中的一些不规律现象。
这些观测结果都得到了后人的证实,对后来天文学家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益处。托勒密在2世纪,阿拉伯人阿布韦法在10世纪,先后对喜帕恰斯的月球不规律运动说进行了完善。他们指出:这种不规则现象是由于月球的运行轨道受到太阳影响后呈波浪形所致。后来,哥白尼在15世纪,第谷·布拉赫在16世纪,都对整个太阳系进行了完整的阐释,并指出了月亮在这众多天体中充当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