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世界末日
世界末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但在我还年轻的时候,它好像每天都有可能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真的以为随着“冷战”的升级,世界末日随时会伴随核弹悄然而至。我读硕士的时候,学校的上空时常会有军用飞机经过,我现在想到那些低空飞行的战斗机还会感到恐慌。核灾难带来的世界末日曾经对我们来说是真实存在的风险,而不是臆想出来的科幻场景。在之前的作品中,我引用过作家休·吉尼描述“冷战”的段落。“冷战”时期,吉尼还是个孩子,居住在纽约的法明代尔:
(“冷战”)是我童年的背景。真实和想象的恐惧直到现在还存在于我的内心深处和每个细胞中……那时我只有7岁,记得有次遭遇空袭,我们在学校的走廊里排成一排,面对着墙壁,抱头坐下。我当时想,我那小小的脊背是炸弹的绝佳攻击目标。这是我多年以来的噩梦。
关于灾难的科幻小说有一点很有意思,这类作品往往设想地球上的生物处于危险中,这样的情节比其他大多数科幻作品更基于现实,这也是本章比较短小的原因。除了之前描述的外星人入侵以外,在普通科学技术影响下出现世界末日的可能性不太大,这让这类作品中的灾难大多是我们已经知道的那些。
距“二战”末期广岛和长崎被投掷原子弹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导致世界末日的机制就是原子弹大屠杀。很多科幻作品带我们体验了这其中的悲观无望,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所谓的“新浪潮”科幻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描绘了生命的脆弱。也有很多作者则着重描绘了世界末日后人类重拾信心的过程。
有时候,这些想象的未来会带来各种新奇的可能性,但都不太现实。就像约翰·温德姆在1955年创作的《蛹》(The Chrysalids)中所刻画的那样,核辐射导致人类产生畸变——物理形变或心理扭曲。末日后的世界有可能充斥着某种浪漫主义情绪,这在小沃尔特·米勒于1959年创作的经典科幻小说《莱博维茨的赞歌》(A Canticle for Leibowitz)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这部小说里,人类重建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天主教教士在不知情状态下保存下来的技术。
在另一些作家的笔下,制造生物武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导致基因突变,疾病成了人类文明的终结者。或者,人类由于一些非外星人的地外因素而几乎灭绝。6 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大型陨石撞击地球,其实陨石坠落、太阳的电磁脉冲、遥远的γ射线爆发都有可能让我们处于世界末日的险境。目前,正在发生的大灾难很有可能是气候变化。
右翼政党肯定对此持反对意见,但是对于相信科学的人们来说,气候变化基本上是我们人类正在面临的最大威胁。在早期的科幻作品中,气候灾难往往和冰河世纪的再次到来有关,这种场景出现在灾难电影《后天》中。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曾经几次濒临灭绝就是由于冰川覆盖了大陆,冰河世纪的再次到来会使我们又一次面临生存的危机,不论是自然地进入之前的冰河世纪(我们现在刚好处于间冰期的气候变暖过程中),抑或是核冬天。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担忧源自全球变暖。
如今,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小说不一而足,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群的作品,这些作品被归为一个科幻作品的子类——气候变化小说。气象学家发出的警告鞭策着我们的行动。以海平面上升为例,如果整个格陵兰冰盖都融化了,那么海平面将会上升23英尺,对类似纽约这样的靠近海岸线的城市将造成灾难性影响。如果整个南极冰盖也逐渐融化(虽然不太可能),那么海平面将会上升200英尺,而且这是大海风平浪静时的数据。
这样的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利用都有极大的影响。同时,类似孟加拉国这样的拥有大片低洼地的国家将会被水淹没,其他地方则会持续干旱。虽然气候变化不会带来太多的阅读快感,但它确实是灾难小说的常见主题。
上述灾难是我们现在生活方式的结果。只有少数科幻作品会将世界末日描述为由现代科技以外的原因所引起。也许地球会被智能机器统治,就像我们将在本书第17章中看到的那样。但是,更有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的技术是纳米技术。在第5章里,我们讨论了纳米机器人横行导致的灾难,极小的机器人可以合成(或拆解)分子,制造新物质。正因如此,它们也可以毁掉一切。
在科幻作品的影响下,纳米技术也许是另一种导致世界末日的方式。我在青年小说《异种风暴:上升》(Xenostorm: Rising)中写到,一小群人在身体中培育出能让他们永生的纳米机器人。他们一直在尝试用体内的纳米机器人繁殖,让自身成为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即“有意识的蜂巢体”,从而获得像超人那样的能力。这本书的主人公戴维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变成了“憎恶”。
“憎恶”完全由纳米机器人组成,戴维的血肉之躯已经被纳米机器人吃掉了。“憎恶”可以整合其他的纳米机器人,组成一个新的个体。戴维身上有意识的纳米机器人流散到世界各地,无处不在。这让世界上所有人都可以永生,但这也让“憎恶”有能力整合所有人,形成一个超级个体。
我在这本书中试图回答两个问题:如果纳米技术会导致世界末日,人类会怎么样?如果所有人在车祸和谋杀以外的情况下都不会死,又会怎么样?殊途同归,世界末日仍会来临。主人公戴维必须决定他是不是有权力把不死的生命强加给世界。随着科幻作品中的纳米技术层出不穷,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最后一种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方式便是人类继续保持现有的生活方式,随之引起的气候变化将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也有人说,保持现有这种放任自由的个人主义会把人类置于拒绝合作的危险境地,即表面上歌颂人性的真善美(想想谷歌曾经的企业格言——“不作恶”),实际上是在真金白银和大股东利益的驱动下置他人的利益于不顾。
这一章从“冷战”时期的核阴影开始。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世界充斥着各种反核游行。这些示威者不仅反对核战争,也反对核电站。这也许是因为核电站最初是核弹项目的附属品,抑或是因为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灾难带来的恐惧。环保组织反对一切核能,即便核电站是一种可行的对气候变化几乎没有影响的发电方式。寻求新能源已经变成了现代生活的重要部分,这种需求也早就见诸科幻作品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