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谢氏族运下坡
鲁国国主收到国道合同, 他立马盖下印章。再拼尽国力将唯一一匹千里马给拿出来送信。
京华府开始作为新主政协权成为鲁国上国。小国的命运就是如此,谁强就奉谁为主。尽管多少小国希望大国小点,自己日子好受点, 能少交点保护费。但若无大国之间平衡, 小国的战争一样不会消停。
有利有弊。
九晋之地礼部侍郎李令很快又跟鲁国国主取得联系,让鲁国国主觉得自己走了狗屎运, 竟然让上主在两地那么重视他。
而李令联系他, 是因为九晋番薯种太多,产量过高,要找人倾销一下。
鲁国地少本来种不了多少粮食,勉强糊口,如今听说李令想低价卖给鲁国番薯,并且买三送一。
鲁国国主还没开口答应, 民间已经行动了。原因是新天京商人, 和谢氏商人出资将番薯运到鲁国, 鲁国百姓听说番薯此物就是没尝过。
谢氏商人也不愧是走遍天下的老江湖,就特地支起一个烤番薯的摊子, 供应老百姓免费尝三天, 之后正式收费, 以一文三斤的价钱获得鲁国百姓的抢购。一下子原本在新天京和南域之间不值钱的番薯,到鲁国立即变成畅销物品。
番薯的产量,花生的产量, 甚至稻谷的产量,都在南部繁荣生长。
如今十一月底, 新天京与南域等地在新肥料和发现的超级稻种的双向增产中, 使得整个南部产了至少四千万石粮食。破了二十年来的创收记录。
司农官直接通过军机阁吴秋写信禀告谢兰芝和司栖佟。
可惜谢兰芝不在, 所以信到了司栖佟那儿, 司栖佟看着粮食的创收,神色无悲无喜,仿佛僧尼入定般。
她给司农官与吴秋去了表彰信。让章长乐替她先发块匾,事后她再补充奖赏。
她很清楚鲁国上下因为缺粮才追捧番薯,很快鲁国就会兴起种植,番薯过不了一年就会在鲁国饱和。所以她的人最多在鲁国赚个月份子。其他等地小国但凡富庶点,和新天京有贸易来往,都早已经种上番薯。
只是当她看见产了千万斤番薯时,她还是不免想起和兰芝在兰章宫门口坐着吃番薯的回忆。
还有花生已经增产百万斤,第一批种子也是她和兰芝亲手剥的。
新肥料增产,还是她们亲自到田埂边见证创收历史。
取得如今不易,兴盛的发展,不仅仅是她们的功绩,更是她们之间生活过的记忆。
谢兰芝离开仅仅七天,司栖佟都快熬不下去了。
她唯有忍受着煎熬在后方替谢兰芝坐镇。
新天京金銮殿上的两把御座,现在空空如也,即便如此京臣和谢氏们却早已经将两位主子刻在心里,哪怕她们不在,她们定下的规矩和秩序都还在。
大家都有条不絮地去维持。
恰好今天吴秋当班,他和众官们商量过几天赶一季祭龙王。因为新天京上个月下了场大暴雨,本来废渠该塌陷,造成房屋和良田的损失。可谁也没想到谢元帅临时下令让死囚犯还有流民进去修废渠,反倒救了半个新天京。
废渠附近的村民感念谢元帅提前修渠,当地县令庆幸没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所以上功德书希望为谢兰芝立生祠,谢氏都答应了。
吴秋脑袋没有谢氏那么拎不清,直接搁置。等元帅回来再说。
当地县令们收到未来的右相大人发出的信号,他们开始奖励修渠的流民,给他们发新天京或者九晋的户籍,安置他们设立村子。
一万流民没想到自己也有成为良民的时候,他们激动的恨不得再修一条,由于他们不是良民,再不能修废渠,废渠也修得差不多了。所以只能烤番薯表示庆祝。庆祝自己在乱世终于可以安身立命。
而边境的谢兵们实在压力太大,无论他们怎么杀越境的游民,游民就跟蝼蚁一样不怕死爬来,最后将不少谢兵搞得精神崩溃,要弃境逃跑。
谢广得知这种情况,他效仿谢兰芝,让手下人去登记游民,然后放进来各地修渠,只要安分守矩,可以派发户籍。承认他们是九晋之民。以后九晋开发出荒地可以分他们。反正慷得是殿下的慨。
谢广有点小私心,又心虚,反正不能再给谢氏添麻烦,还是把压力丢给九晋吧。
岂料事态超出他的想象,流民登记的越多,修渠道就越快,有时候半个月修好了十里,那些人为了个户籍简直拼了命干。
谢广本以为还能拖二三年,毕竟修渠是大工程,岂料流民们的生存意志那么强大。
他又发出话去不可能不兑现,于是就硬着头皮,求李令盖印发了十万份户籍。然而真到九晋之地接受这批流民时,却来了起码三十万人,也就是说,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有户籍,一个户籍起码十个用。
谢广简直气死,斥骂这群人不仅不守规矩,还给他钻空子。现在人来了,又不能赶走。谢广只能在地方上找那些开城门让人迁移的小将出气。
小将们也十分冤枉,他们面对三十多万人,从城墙一看就密密麻麻的人头,一眼望不到头都在排队,所有人都一副你不让我进去,我就把城挤破的架势吓得不少将领匆匆开门,放他们进来,就是想他们赶紧滚去九晋之地。不要留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如果出事,他们可是要担责的。
岂料,小将们发现有这个想法的不止自己一个人,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于是这三十万人都进了九晋之地。
李令收到这个消息,直接破口大骂谢广办事不牢靠,给自己添了那么多麻烦。没有能力就不要效仿元帅,硬要跟风。现在好了,那么多人他们该怎么安置?
可好巧不巧,这批人进入九晋之地刚好是农忙之时,李令怕这群人没事干惹是生非,给自己添麻烦,就打发去抢收。
人多抢收起来果然简单多了。
李令本以为三十万九晋之地养不起,但这次番薯花生稻谷都创收后,养活三十万人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李令也没有那么难受,继续盖自己的官印补发二十万户籍,盖了三天三夜,他手都抬不起来。
之后九晋地,本属马家军一起投靠司栖佟的将领,他们镇守九晋时发现一千兵力根本不够用,所以他们上报司栖佟可否扩招?
司栖佟同意了。
九晋各个将领就去招募,本以为没多少人参军,毕竟九晋对比新天京和谢氏简直乞丐窝。待遇不行,连大米都没有。最多吃点大豆粗粮充饥。最好的伙食还是殿下定下的鸡蛋羹。一旬还只能吃三次。不像谢氏一旬吃五次肉,三旬吃一次烤全羊,月底还有一钱一袋米发。
待遇已经是历朝历代最好的军队。
很多九晋将领并不抱有期望,但他们已经上报殿下,殿下都答应,只能继续招募,能有多少人就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