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酽茶夜话

“你家‘走’了几口?”这就是如今的唐城里, 人们见面时会问到的第一句话。

这一个炎热无比的夏日八月,苏韵基本都在唐城周边渡过,只会在偶尔少有的休息时间, 发电报回香江报个平安。

表面上没有一个熟人来找她, 私底下的支援物资却是源源不绝地从四面八方送来,不论多少,都是一份心意。

苏韵早期就是作为搜救犬一般的存在, 利用系统监测寻找地下的生命体征,然后招呼人们过来救援;等到了后期能救的人基本都救了出来后,就成了大后方的一个兼职了从主管人员到劳务人员的多功能职位,什么都掺和一点, 只为尽自己最大的一份力。

为了让人容易辨认而戴着的小红帽成为了她的标志, 在搜救任务结束后, 苏韵也是习惯性地把这个标志性装饰戴着,许多人一看到这顶小红帽, 就会想起那不分阶级不遗余力地通力合作的那一段日子。

说到底, 来唐城的资产阶级人士不止她一个,但在这里,就没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分。

有的,只有是为了救灾而汇聚在这里的兄弟姐妹。

统计的结果出来之后,看着那超过4万人的死亡数和超过6万人的重伤数,苏韵脱力跌坐在席子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能得到这个结局, 她便再也不怕什么自毁前途的评判:大不了就是被完全冰冻。

她到处埋了那么多的火种, 就算会多花一些比原本预计要多的时间, 也总有再次燃起火焰的一天!

这份心情, 如同她当初的回答一样——当想着这个行动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时, 就什么也不会害怕了。

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想的是热火朝天,但这一个八月底的晚上,却是淅沥淅沥地下起了一场带着秋日凉意的濛濛小雨。

整个城市,便悄然在这一刻无声地入了秋。

“有人要见我?”面对严肃着面庞的几个来人,苏韵有些茫然。

不过,在看到他们亮出的身份证明之后,苏韵便无奈地心里暗叹了一声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然后老老实实地跟着来人上了车。

一路沉默地来到了一处低层小楼后,苏韵根据引领,深呼吸了一口气,蹑手蹑脚地走入了一个房间里面。

第一印象就是简朴:一盏小日光灯就是房间里唯一的光源,几张半新不旧的椅子、一个看似助理的人在同样半新不旧的小茶几旁边泡着茶,最前方则是一个低着头看文件的老人……

但在看清楚办公桌前伏案工作的老人的模样,苏韵猛地瞪大了眼睛。

刹那间,那些幼年在长辈口中、在书本里等地方所听所读到过的,那些带着烽烟星火艰苦奋斗的岁月痕迹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掠过,厚重得让人呼吸都要为之停滞,却又唯独依然不舍将目光移开半分。

许是过分激动还是其它原因,眼睛酸涩莫名,眼睫微微一颤便已落下泪来——这并非她的本意,面对尊敬的他时,她想的明明是尽可能地展现自己最大方得体的一面。

但不知道为什么,她想要扯出笑容时,脸上的肌肉却仿佛完全不受自己控制,喉咙里只能发出几声破碎的呜咽。

激动的热泪滑落微微弯起的唇角,不用照镜子,苏韵也知道自己现在有多么失礼。

“你怎么了?”老人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看到苏韵这个模样后,立刻关心地问。

那带着湘省口音的腔调听得苏韵更为心情复杂,一时间竟是举起手来,捂住嘴想要掩盖自己的激动和失礼。

“这孩子怕是看到您太激动了,一时说不出话来了。”旁边的助理微笑着把一杯清茶推了过来,“我当年第一次见到您时,还没有她那么平静呢,反正呀,脑袋是昏的手脚都是软的,就差没当场瘫在地上了!”

“来,别害怕,我就是想看看你,和你说说话。”老人笑了笑,招呼苏韵坐到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喝杯茶,这些日子累着了吧?”

“不累!一点都不累!”苏韵一个激灵就来个了立正,下一秒反应过来自己到底多么的激动过度后,又满脸通红地坐到椅子上,按捺下双手的颤抖,然后握住了茶杯的把手。

那股带着清香的温暖便随着肌肤的接触而从杯身蔓延到身上,脑子里混乱的思绪仿佛就在这刻被清新的茶香冲散,徒留一阵顿悟般的清明。

记得小时候在语文课本里,看到过记述这位老人在花山时的一篇文章,当时年纪小不解其中深意,唯独嘴馋,倒是对文章里那“一不甜二不辣”的茶水很感兴趣。

没能想到的是,悠悠岁月时空变换,在这样一个每滴雨点都带着秋意的深夜里,竟是让她实现了童年的愿望。

对面那杯茶浓得很,龙井茶香因为这样的冲泡手法显得醇厚而饱满;而自己面前的这杯茶却是清澈透亮,甘香芬芳仿若芝兰。

酽茶和清茗,老人与小孩,在烟气萦绕的茶香里,恍惚就混淆在了过去与现实的交界之中。

“我、我一直都很仰慕您!”喝下一口茶后,苏韵似乎生出了无穷的勇气,径直就对着老人说了一句,就差没学着古文小说里那样纳头就拜。

这仿若呆头鹅一般的表诉衷情,看得面前二人都是失笑。

“我以前看过你师父吕少龙和你的电影,很好看。”老人喝了一口茶,慢悠悠地回忆了起来,“你师父的功夫打得很好,你创造的世界也很好……”

苏韵默默垂下头来,像个乖巧的小学生在听课一样,无比认真地听着老人的回忆。

七十年代时,为了拓宽视野、了解世界以及减轻疲劳、寄托情感,相关部门的放映组就引进了许多外国电影,放到西楼大厅那边放映。

在陆陆续续看完了不少外国大片之后,鉴于香江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并且其出产的电影在全盛之时更曾雄霸亚洲虎视欧美,因此即使是在两地没有文化交流以至于无法引进电影的年代,相关部门的人员还是特地去了一趟广城,牵桥搭线一番,最后便在找到了香江电影业占有领导地位的赵氏借阅影片。

那个年月还满是批判的时候,主管赵氏的赵日赋闻得此消息,当即就是吓了一跳。

不过,在相关部门的人员解释下,赵日赋思虑一番,便借了吕少龙的功夫片给他们带了回去作为探路,直到后来确认真的只是借阅之后,方才陆续再增加了自己公司出产的赵氏电影。

但硬桥硬马的武侠片和风花雪月的古装片并不是这边人的口味,再加上功夫片的先入为主而且主题又是民族崛起,这边便是更为偏爱吕少龙的功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