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三战时期的圣诞故事(三)(第2/4页)
由于战争对国内生产力的破坏微乎其微,还有舰娘黑科技的加成,苏联军队的物资供给也变得更加充裕。除了最开始的一段混乱时期,等到占领状态稳定下来之后,俄国大兵虽然还是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依旧频繁跟德国女人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但总算不再是全靠暴力胁迫,而是拿香烟、罐头、饼干和糖果跟她们做交易——在这个人人都在挨饿受冻的岁月里,按照当时德国大城市的“行情”,苏联士兵通常只要拿出一块面包,就能跟一个金发碧眼的纯种雅利安妹子嘿咻一次,实在没必要太过小气,显得自己很掉价。
而且,同样是由于舰娘小姐凭空造工厂的逆天异能,再加上后来从王秋那边搞到的各种未来世界科技成果,如今的克里姆林宫对德国的那些旧机器已经不太看得上眼,并没有像另一个时空的二战胜利后那样,一闯进纳粹德国就大肆拆机器充当战争赔偿,如果厂门太小,机器搬不出去的话,干脆把墙壁砸开,汽车直接开进去搬,简直比蝗虫还要厉害,好像恨不得把德国直接拆成农业国状态……
不过,虽然这个时空开了挂的苏联人,已经看不上纳粹德国的那点儿机器,但纳粹德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们,在他们眼中还是很有价值的——这年头苏联人的教育水平还没法跟人人都会微积分的冷战时代相比,大多数普通苏联公民也就是小学到初中的文化水平。就算用各种不科学的手段搞出了再多的工厂、矿山和油田,可若是没有懂行的人手来操作,也依然只能放着生锈:所以,在这样极度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从战败后的德国和奥地利掠夺高素质人力资源,就成了克里姆林宫的必然选择。
于是,在纳粹德国政权覆灭之后,苏联人不仅继续扣下了几百万德国战俘,让他们在中亚和西伯利亚继续无偿做工开荒。甚至还利用占领初期的无政府状态,从德国强制征发了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乃至于把整个工厂搬空——这里是指把机器丢下,工人统统拉走,到西伯利亚和中亚新建的那些“无人工厂”去上工。
结果,当德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在四七年的春天正式挂牌成立之后,这些德国的新统治者才十分惊骇地发现,如果不算正在西伯利亚劳动营里干苦工的几百万德国战俘和壮丁的话,目前德国境内育龄人口的男女比例已经悬殊到了一比四!恐怕唯有学阿拉伯人搞一夫多妻制,一个德国男人娶四个老婆才能保持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德国境内的那些工厂还在,因为没有人力资源,也照样运转不起来,恢复生产自然无从谈起。甚至就连战后清理废墟和重建铁路、公路和城市建筑,也因为极度缺乏劳动力而举步维艰。
而且,本时空的战后德国,其国土面积要比另一个世界的德国大上很多——鉴于后世历史的教训,克里姆林宫认为实在没必要热脸贴冷屁股,去增加波兰这个铁杆反骨仔的国土。所以,在纳粹德国覆亡之后,苏联只是让德国的新版图恢复到了二战爆发之前的状态,一战结束后就丢失的阿尔萨斯、北石勒苏益格和但泽港等地固然是要不回来了,但好歹没有再被割走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等地。
德意志的国土没有被继续削减,这固然是好事,可是这些保留下来的土地,偏偏都是在战争中被损毁最严重的地方,期间经历了无数的屠杀和摧毁——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在遇到游击战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把整个村庄和城镇的男人全部围捕和枪决,然后把妇女和孩子赶进教堂,随即将她们跟教堂一起付之一炬。结果到了战争结束之后,按照战地记者的描述,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唯一能够见到的人是老气横秋的苏联红军士兵。田园已经荒芜,粮仓已经掏空,原野上没有牛马,也没有家禽,听到不鸟叫,也看不到任何野生动物,一片死气沉沉。除了偶尔经过的苏联士兵,在这片土地上几乎见不到什么活物。
可想而知,面对这么多在战争中完全荒废、渺无人迹,甚至埋着不知多少地雷和未爆弹的残破土地,重建起来的工作量肯定大得惊人。然而,如今的德国已经只剩了老弱妇孺,如何干得了这么多活儿?
看着这样一副遍地疮痍、百废待兴,但却偏偏无人可用的窘境,德国的红色新政府自然要向苏联老大哥诉苦和伸手,说德国的女人都找不到老公了。但素来面善心黑的斯大林,却根本不肯放人,反而教导德国同志要学会逆向思维——战后的德国境内女多男少,剩下的德国男人都在西伯利亚开荒是吗?没关系,把多余的德国女人也一块儿送来吧!也好让他们骨肉团聚不是?苏联绝对养得起!西伯利亚那边从来不嫌人多!
面对这么厚颜无耻的老大哥,德国当局也只能自认倒霉,除了任凭那些被废弃的城镇村庄杂草滋生,化为荒野之外,就只有充分发动妇女,让这些饱受战祸折磨的坚强女性,承担起重建国家的艰难重任……
……
对于这个时空的战后德国来说,除了劳动力极度缺乏和男女性别比例极度失衡之外,还有一项很要命的不利因素,就是和平并没有随着纳粹政权的崩溃而降临,反倒是打完二战之后马上就跟着爆发三战,从而极大地拖延了德国的重建进程——玛利亚·斯密特夫人那座位于柏林郊外的房子,就是十分幸运地熬过了二战的可怕岁月,但却在纳粹德国覆灭的半年之后,不幸被英国轰炸机投掷的燃烧弹给烧了个精光……所以,无家可归的她只好带着两个儿子来到柏林,住在简陋的棚子里,依靠政府组织的废墟清理工程来谋生。
这样的日子自然是很累很辛苦的,但好歹还算稳定,能够让她和她的两个儿子勉强过得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她们这些参加废墟清理和城市重建工作的“瓦砾女人”,各方面的待遇也在慢慢好转。
——最开始的时候,她们拖着虚弱的身子辛苦一天,也只能得到一顿免费午饭——通常只有黑面包、盐和热开水,以及充抵工资的几个土豆,以至于斯密特夫人的两个儿子还得去捉老鼠和挖野菜充饥。后来渐渐增加到了免费提供一日两餐,外加可以带回去的食物包裹,勉强可以让一家人吃饱。现在则已经开始发放薪水,并且恢复了配给制度,可以拿着配给卡到国营商店买东西,并且工作餐的菜色和质量也改善了许多。
似乎因为今天是平安夜的缘故,政府提供的这顿免费午餐也格外丰盛。不仅主食从黑面包升级成了白面包,土豆汤里加了咸鱼,每位“瓦砾女人”还得到了两小根香肠的加餐。对于这份奢侈的加餐,斯密特夫人根本舍不得吃,而是小心翼翼地把香肠用油纸包起来,准备带回去给自己的孩子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