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翌日,苏以沫醒来时,张招娣早早就走了。说是去接电话,可能还有人订货。

苏爱国把昨天销量说了一遍,苏以沫松了一口气,三千斤,泡菜厂现在每天剩一千斤库存,三千斤就是三天的库存。卖得挺快。

没过两天,报纸带来的广告效应逐渐消失,张招娣在饭桌上,告诉丈夫和女儿她打算再打广告,而且还给两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月打十回广告,库存就没了。”

只在本地报纸登广告,价格还是相当便宜的。

苏以沫却觉得她应该抓住时机,扩大规模,“泡菜跟盒饭一样都容易复制。但是泡菜比盒饭好一点的是,它具有品牌效应。如果消费者吃惯它的口味,认可它的卫生,以后哪怕不打广告,依旧能有供货商过来定货。”

张招娣抿了抿嘴,不得不承认,女儿说的是对的。

对于好意见,张招娣自然是虚心接受,“那成,我在电视上打广告,扩大知名度。”

苏以沫还提醒她,“妈,千万要把工厂管好,不能出现质量问题。食品靠的就是干净卫生。它远比夸夸其谈更重要。”

有许多品牌就是因为质量出了问题,才失去消费者的信赖。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张招娣自然明白,“放心吧。我会让郝厂长盯仔细些。”

张招娣是个急性子,既然已经要扩大规模,她自然是全面在电视上打广告。

在华国做生意有个好处,采购商并不是当场结算,而是一个月才结尾款。

之前她用的是村里的白菜,但是村里地并不多,白菜早就卖完了。想要加大生产量,自然要重新找个供应商。她需要负责找个批发商长期供货。

而她卖货的商家都是小商家,比如小饭店、菜市场等地方,都是当场结算。她这边就等于有一个月的资金周转。刚好可以用来打广告。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毕竟她手头资金有限,而且又欠着银行钱。

上个月盒饭盈余的钱,她打算留作扩充南山区的开支,暂时不能动用。

好在广告打下去之后,效果立竿见影。

鹏城本地人不喜欢吃辣,泡菜用的都是不怎么辣的辣椒,看着就有食欲,早餐搭配一些挺好。而且这时候的H剧在国内开始风靡,不少剧迷对剧里的东西开始着迷。

他们吃食顿顿都有泡菜,甚至还有介绍。于是许多人都想尝尝这泡菜的味道。

好美味推出的泡菜刚好填补这个空挡。

张招娣也没想到电视的效果远远超过报纸,照这么打广告,她一天起码能卖出6000斤。

当然这6000斤并不是鹏城一地的销量,有不少人觉得口感不错,运到外地销售。

销量提升之后,工人每天的任务量增多,但是没人有怨言。因为之前每天只生产2000斤是处于亏本状态。老板亏本,这厂子就开不下去。只有老板挣到钱,这工厂才能开下去。当然也是因为工人负责的是检查工作,比如机器能不能正常运转,白菜有没有黄叶,工作并不累。

张招娣忙的时候,苏以沫和苏爱国也没闲着。

苏以沫不仅要做作业,而且还要背古诗词。为了增加词汇量,她几乎玩命地背,睡觉时都会念叨几句。

张招娣每次回来晚了,给女儿盖被子,都能听到她嘀嘀咕咕,扭头就将这事告诉丈夫。

苏爱国觉得太稀罕,赤脚跑过去围观,回来后躺在床上笑个不停,气得张招娣想打他,“女儿这么累,你很高兴吗?”

啥人呢。一点都不靠谱。

苏爱国见媳妇发威,忙憋住笑,连连讨饶,“咱闺女要强。平时懒懒散散,其实真正想办什么事,就会全身心投入进去。这性格像我,将来一准有出息。”

张招娣已经习惯他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也懒得跟他计较。

苏爱国见她这么忙,“明天你还有空观看她比赛吗?”

张招娣一愣,这才想起来,原来明天比赛了,她猛地一拍脑门,“瞧我这记性,天天忙得晕头转向,竟然把这么重要的事情都给忘了。”

她想了想,“没事儿。明天的事我往后推一天。”

苏爱国有些担心,“真没事?”

“没事儿。”张招娣表情轻松,“有什么事郝厂长能够全权负责。”

有个负责人盯着,她轻松很多。

苏爱国便不再追问。

翌日一早,苏以沫和父母一起去了比赛场。

这次只有250人参加比赛,依旧是两轮比赛,第一轮和第二轮依旧是飞花令。第三轮是诗词接龙。就是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作为答题的头一个字。

比如前一个说:城阙辅三【秦】。下一人接:【秦】时明月汉时关。

张招娣和苏爱国听说这种方式,觉得这个方式好像比上一个还容易点。毕竟说同一个字的诗句会越说越窄,诗词接龙以接尾字作为开始,诗词量要更广一些。

不过这也只是他们的想法。至于参赛选手是不是这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第一轮飞花令250人,五人为一组,淘汰200人。为了不让参赛选手有太多时间思考,20秒时间缩短为5秒。

每人5秒,需要等四个人,其实算下来相当于20秒了。

不过要是你想的诗词被别人率先说了,就得重新想新的诗词,考的依旧是词汇量和临场能力。

苏以沫这次运气不好,抽中了五号,作为第一组登台。其他四位选手有两个,她有印象,实力不容小觑。

苏以沫深吸一口气,抽中了“春字”。

写“春”的诗词很多,苏以沫长舒一口气。

刚开始选手词汇量都很多,很快五轮下去,渐渐地就有选手答得不是那么平稳。

如果其中一人答不上来,那人就会被淘汰,由下一人回答,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人。

苏以沫每次都要想至少四句以上的诗句,才能避免别人跟她想得一样。

这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她觉得自己脑子都快打结了,神经高度紧张,其他观众却不这么想的。

台下的校长朝苏爱国赞叹,“你女儿真的有大将之风,半点不慌。其他小孩紧张得不行,显然已经吃力了。她却是从容不迫。真的很厉害。你们平时是怎么教女儿的?”

苏爱国很想说:他平时也没怎么教女儿。但是吧,父母听到有人夸自己孩子,哪有不高兴的。对女儿的优秀表现,他心中升起自豪。于是就侃侃而谈,“不能给太大压力。要经常鼓励她。”

校长拿出小本本记下,下回她也要鼓励学生,连连点头,“你闺女确实落落大方,谁也不怕。”

两人一半精力放在台上,一半精力互相吹捧,倒是张招娣明明听不懂诗词,却是一心扑在女儿身上,为女儿捏一把汗。

就在苏爱国向校长传授更多秘诀时,突然手被人抓了一下,随后就是媳妇惊喜的欢叫声,“小沫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