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津门港工业区
在是否进入津门港工业区过夜的问题上,洪涛本来是要否决的,但架不住另外三个人都想去看看,尤其以小马嚷嚷的最欢。
无奈之下,洪涛只好同意把长枪和手榴弹先藏起来,如果能带着手枪混进去就进,进不去就撤。反正只拿一把匕首去陌生的地方过夜,坚决不可以!
“把枪和子弹都集中到一辆车上,让小马先通关……”既然小马最想进城看看,洪涛也不难为他,你先来,我们看着,正好也省点钱。
事实上和小马说的一模一样,他赶着马车顺利通关了,等轮到洪涛和老虎时,治安队员见到车夫没有任何表示,立马严肃的宣读了进入工业区的准则,然后开始严格盘查车辆和行李,包括车夫。
“鼠哥,东亚联盟的兵比救赎者也强不了太多,我就说嘛,天下就没有不吃腥的猫!”连身上带背包全被查了个遍,两辆马车才通过铁道进入了工业区。
看到路边有张巨幅地图,洪涛马上凑了过去,一边仰头观看一边拿出自己的地图小心勾勒。老虎也凑了过来,但他的心思不在地图上,而是想发发牢骚。
“这里的情况和京城又不太一样了,别大意。”洪涛没搭理他,把手里的地图张开和大地图比了比,确定没有遗漏之后才说话。
所谓的工业区,大概就是海河以北、南起新港四号路、北到第二十大街,东江路以东直到港口的这片区域,大概有40平方公里左右。
看着大,其实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各种工厂和货场占据了,只有东江路和洞庭路之间的狭长地带才属于居住区。居住区可以凭借联盟身份证自由出入,再想往东边的工业区里走就得有工作证和通行证了。
“大车店这边没有,往北去,过了第五大街自己找吧!”可是看明白地图没用,上面除了街道名称和一大堆工厂名字之外没有更详细的信息,想知道去哪儿住店还得靠嘴打听。
“长官,这边有没有买卖东西的市场,大点的那种?”洪涛问的人比较特殊,满大街都是人他谁也不找,却跑到马路中间拦住了一队巡逻的治安队员。
“泰达大街到第五大街之间全是……记住看好自己的钱包,不知道根底的人不要轻信,别给我们找麻烦!”治安员倒是没嫌弃这个穿得不伦不类,大晚上还带着墨镜的车夫,不光给指路还提醒,算是基本尽到了职责。
沿着洞庭路向北走了不到2公里,前面就出现了一大片灯火辉煌的区域。也不能说灯火辉煌,这里只有为数不多的路灯,大部分光亮全来自店铺和街边摊贩点的油灯或者汽灯。
但这片区域的面积真不小,方圆接近一公里,里面除了两座巨大的封闭市场还有数不清的小店铺,密密麻麻的即便都是用油灯照明,也算得上奇特景观了。
一行人没有停留,穿过市场来到了第六大街,果然,这里有不少临街的房屋上挂着吃饭、住宿、存货、喂马的灯笼,还有伙计站在街边招呼过往车辆停车住宿,看规模要比沿途驿站大得多。
洪涛没有急于入住,而是多问了几家,最终挑了个价格稍高,但马棚带顶的大车店住了下来。眼下外面的雨丝还没停歇,人冷,马照样也冷,要是让它们淋一宿冷冷的冰雨,万一病了就是大麻烦。
这家大车店的名字挺给力,居然叫龙门客栈。看样子原本是个工厂,办公楼成了宾馆客房,后面的两座厂房就被当成了马棚和仓库。不光每匹马都有单独的马厩,还可以把马车也拉进去,避免货物被打湿。
“客官您拿好,这是两个标间的钥匙,还有马匹和车辆的存取凭证。咱这里别的没有就是安全,一根毛也丢不了,您就放心睡觉。想洗热水澡咱也有,三毛钱一位,水保证烫烫的!”
掌柜听口音应该是山西那边的,服务态度没的说,口才也不错。当然了,一切不是白送,都是用比别家贵一到两成费用换来的。
“掌柜的,路上看到一大片市场都点着灯,拉晚吗?”洪涛到不觉得贵,一分钱一分货,和夫妻三人经营的驿站相比这里至少看着能住。可是光住还满足不了他的好奇心,照例拿出烟来套套话。
“嘿嘿嘿……那地方成宿成宿的开,您是第一次来吧?得,这事儿我得好好讲讲,要不您指定不摸门儿!”反正店里的客人也不多,有两个伙计张罗绰绰有余,掌柜的干脆转出柜台就近找了张桌子,坐着和洪涛唠了起来。
津门港工业区,是东亚联盟最早开发的工业区,至今为止也是最大的。它几乎涵盖了目前能恢复生产的所有工业项目,从纺织到化工再到机械加工,应有尽有。
唯独有个行业例外,那就是医药。据说它的生产工厂被联盟安排在了秘密地点,普通人都不知道。但是,制药的一部分原材料也来自津门工业区的化工厂。
无论来自黄骅的石油粗炼产品,还是来自曹妃甸的冶金熔炼产品,或者来自东南联盟和西南联盟的各种原材料,基本上都要先云基于此,经过各级工厂的一级级加工,最终成为产品或者比较高级的原材料。
于是乎,津门港工业区的工厂越开越多,工人越来越多,家属越来越多,工作机会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就越来越多,至今为止仍旧在不停上涨。
东亚联盟号称人口十几万,这数字到不是弄虚作假,但其中大部分并没在京城基地和安全区里,那里顶多占了五分之一。
最大的人口聚居地就是津门港,至少有三分之一还强。剩余的分布在黄烨油田、曹妃甸炼钢厂,以及东北和长安的两三个小型煤矿和农业基地附近。
另外津门港还是联盟唯一的外贸港,所有来自其它势力的船舶都只能在这里停靠。这样一来,每年还有很多外来的船只和商人云集于此,主要以东南联盟和西南联盟为主,还有少量来自东南亚甚至印度的商船。
这些商人一般都是用当地特产,比如茶叶、咖啡、禽肉、水果、木材、橡胶、糖等等,来交换产自东亚联盟的轻工业产品和机械、药品。
有了这么多人口,还有这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自然要有很浓的商业气息。于是从自发性质的路边交换摊位开始,慢慢发展成了一座集各种商品于一处的大型综合市场,当地人称作泰达广场,因为它挨着泰达路。
商业发达了,必然就得有服务业,各种各样的,其中最红火也是最受欢迎的自然要属最古老的无烟产业。守着那么多家工厂里成千上万两班倒、三班倒的产业工人,还有来自各地的商人,这个产业发展的速度堪称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