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殿下

正文第五十五章

当夜,荣晟帝仍是宿在徐妃宫内。

徐妃拆下发间珠环,见荣晟帝仍在灯下翻阅荣烺的新书,便披着一肩青丝过去,坐在荣晟帝身畔一起看,“我只当阿烺小孩子淘气,折腾出写书的事来,没想到还真叫她折腾成了。”

“是啊。”荣晟帝道,“阿烺这书写的,颇有益处。”

“陛下亲自给写序,当然得有益处了。”徐妃嘴上笑着,心下颇是吐血。这书里,太后皇后陛下荣绵,都写了序,就独没请她写。论身份,她是不及凤仪宫尊贵,烺是她生的,是她闺女。

一想到荣烺更亲近万寿宫一系,徐妃便有说不出的郁闷!

别人家的闺女都是跟娘亲,怎么她家这个就格外不一样哪!

亲疏都不分了!

荣晟帝翻到荣烺自己写的小序,颇是欣赏,“阿烺这孩子,定有一番造化的。”

“她是陛下的女儿,自然有造化。”

荣晟帝合上书,对徐妃道,“你别整天都把心搁阿绵身上,阿绵是男孩子,泼辣着些无妨。你也多看顾阿烺些。”

徐妃道,“我哪儿不看顾阿烺了。什么东西,有阿绵的就有阿烺的,我都是一碗水端平。阿烺年纪小,我心里也是很疼她的。”

“你呀。”荣晟帝握着书敲徐妃脑门一下,“是不是小时候学习太笨,见着学习好的不自在。”

“我,我哪儿笨来着!”徐妃气嗔,“好像就陛下聪明似的,我那是正常人的学习,你少瞧不起人。”

荣晟帝就喜她这份娇俏薄嗔的性情,哈哈大笑,“我可不敢瞧不起你。”

徐妃气的给他两下,荣晟帝握住徐妃双腕,两人自有一番无尽缠绵。

徐妃有一样好处,她为人的确不属聪明的那一挂,奈何会投胎,出身够硬。但自从徐家生出许多贪心,徐妃也开始得陇望蜀,徐妃就彻底不受郑太后待见了。

但她十分听荣晟帝的话。

荣晟帝让她多看顾荣烺,虽则在她心里还是儿子最重要,晟帝的话,她时时记在心里。再加上母女天性,徐妃也是疼荣粮的,既便荣烺在她心里属第二梯队,可这毕竟是亲闺女。何况这闺女在郑太后身边很受看重。

徐妃还没傻到疏离亲闺女的地步。

所以,第二天徐妃就来了,给荣烺带了许多纸笔。

徐妃说话很坦率,“我少时读书一般,阿烺阿绵都是爱读书的。母后这里自然样样不缺,我胡乱准备的,是我的心意。阿烺你爱写书,拿去用。以后也要多读书,向你父皇和你皇祖母学。咱家有的是好师傅,把师傅的真本领都学到家。”

荣烺收到亲娘的礼物也高兴。

徐妃大事办不来,譬如煲汤做菜、缝衣绣花,做些小物件儿什么的,都不差。当然也不是徐妃亲自做,她也是堂堂贵妃,贵女出身,她指点着叫下人做,那就是她做的。

于是,她便时常弄些贴心的东西给儿女们。

连荣烺都觉着,她母亲既不拐弯抹脚的让她去帮忙要差使,也不使什么邪招瞎折腾,好像是真改好了。

荣烺正忙着准备自己的小宴。

这次的帖子,她把所有为书册出过力的姑娘们都请了来。

宴会的菜品、饮品、宴上的歌舞、游戏,都是荣烺、姜颖几人一起敲定的。

就荣烺几人写的那书,这都印好了,除了赏给内务司张总管的一册,也就是郑太后、荣晟帝、郑皇帝、荣绵、徐妃每人一册,其他的,都存在梨花院的书房,连嘉平大长公主进宫,荣烺都没送一册。

嘉平大长公主、顺柔长公主都闻了信儿,跟荣烺打听,荣烺说,“已经印好了,只是现在还不能送姑祖母和姑母。”

顺柔长公主笑,“还这么神秘啊。”

“不是神秘。除了皇祖母、父皇、母后、母妃、还有皇兄,我得先开一场小宴。这书是我们十五个人一起合力写出来的,我得先给大家伙一起看过,然后,再正式赠给长辈,赐予各大员家眷。”

荣烺说的这样正式,嘉平大长公主、顺柔长公主都说,“那我们就再等等。”

荣烺道,“咱们重注《贞烈传》的事也得抓紧,到时《贞烈传》注好,两本书可以一起印一波,给女孩子看都有益处的。”

荣烺做事认真,井井有条,更兼她言语清楚,什么事都能有自己的意见,慢慢的,大家就觉着,不是荣烺总说大人话,是荣烺本身像个小大人儿。

梨花院小宴的日子,正赶上梨花盛开,大家在廊下一面赏梨花,一面看印出的书册。如楚姑娘、罗姑娘、杨华这些帮着收集卷宗的人,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也在作者一栏。

杨华言语直接,“当初也就帮着收集了些案宗,我们也没写书,怎么能算作者呢。”

荣烺笑,“不仅是收集卷宗,咱们每次聚会都会把卷宗的案子一个个讨论过去。这是大家伙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大家都是著书人。”

大家自然高兴,这样有面子的事。

莫说是帝都贵女,多少读书的男人,也以能著书为荣哪。

林妈妈带着小冰把十来册书放在案上,荣烺问她们,“你们的私印都带了吧?”

“带了,公主您在帖子上特意哈哈过的。”

几人都带了。

荣烺取出自己的私印,翻开一本书的扉页,把印鉴印在中间,然后递给身边的姜颖,“咱们把自己的印都盖上,然后,这本就是咱们的纪念。以后即使印再多的书,也没有跟咱们这个一样的。这是咱们一起努力才有的书,咱们永远记着。”

于是,在荣烺的带领下,大家都把自己的私印盖了上去。

最后,荣烺先取一本,跟荣玥说,“阿玥姐你帮我写上,元圣二年三月十五,梨花院。”

其他姑娘也依次各取一本,这便是大家一辈子的纪念,对少年时代的纪念。

以至许多年后,这些姑娘们变成了妻子、母亲、祖母、母时,仍会含笑说到少年时光,“小时候,写了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