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在草原,鞑靼才是主场(第2/2页)
于谦稍微活动了下身子,并未感觉到任何的不适。
他二十多年巡检边方任地方巡抚,日夜操劳,给他的身体带来了许多的暗疾,以前的时候一过子时,他就会忽然醒来,然后睡不着忙到天明。
这么熬,他不害怕,但是熬来熬去,无论做什么都是白做,才是让他最煎熬的地方。
当初石亨还在大同府的时候,于谦和石亨闹到了生死相见的地步,朝廷却没有做任何的处置。
那时候的于谦,是真的心力交瘁,大明的路在何方,始终像块垒一样堵在他的心口。
这几年他于谦位高权重,反而是清闲了下来,两次总督军务,一次去河套,一次去应天府,其他时间,除非陛下交待的事儿,他很清闲。
这几年休养生息,跟着胡濙常习养生之术,身体倒是愈发的健康了。
大明就像是他的身体一样健康。
于谦伸了个懒腰,迎着夕阳向着马厩而去,朱祁钰站在窗栏下,看着于谦的背影,侧着身子问道:“兴安,你问过陆子才没有,于少保的咳嗽和失眠有没有再犯过?”
于谦的失眠是迷走神经痛,主要是因为精神压力太大导致的一种失眠,失眠进一步恶化了于谦的身体机能,朱祁钰很害怕于谦和杨洪、金濂一样,身体机能下降,药石不可治。
兴安笑着说道:“没有,臣也去九重堂打听过了,于夫人董氏和臣说了,于少保的旧疾并未复发。”
朱祁钰这才点了点头,这就是兴安,做事向来周全,去太医院陆子才那儿闻讯是兴安分内的事儿,去九重堂确认,是兴安分外的事儿。
“也不枉费朕当初为他伐竹取沥。”朱祁钰坐回了案桌之前,继续处理着政务。
于谦这一生,上马安邦,下马牧民,瓦剌大军压境,他挽狂澜于既倒,保大明无虞。有【两袖清风朝天去,省得闾阎话短长】的君子气节傲然于世,在卓越事功、灿然文采和高风亮节的背后,是于谦羸弱的身体。
于谦二十余年长期在地方巡抚,而且亲力亲为常年在治水、抗旱、治蝗、疏浚等事上奔波,在原来的历史线里,于谦在景泰三年后病到晚上上楼都困难,夜里睡不着,惺惺欹枕候天明。
朱祁钰一直很担心于谦的身体,甚至亲自伐竹取沥,就是为了表示重视,让太医院不要对任何小的状况掉以轻心。
这就是朱祁钰之前停止推动立相的原因,贺章问的很对,六百年只此一人。
而让贺章奉天殿行封驳事的人,也正是于谦。
朱祁钰处理着奏疏忽然开口说道:“武清侯在清剿的时候,查一查贺章的手臂到底是怎么丢的,杨善是内鬼不假,但是做事的人,朕要看到他们的人头。”
朱祁钰嘴上说着对鞑靼人一视同仁,可是做事之前,他首先是大明的皇帝,自己的臣子出了趟差,就掉了一条胳膊,这件事不是杨善伏诛就能了结的,刽子手必须死,而且必须死的很难看。
七月二十一日,天朗气清,礼部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在仪门外张灯结彩,礼部的正堂设了香案,露台上太常寺的乐户和舞姬开始准备。
仪门两旁竖起了四十九对金鼓,百官在午后朝服入班,声乐大奏,胡濙带着文武百官四拜之后,站直了身子,礼乐停。
这一通折腾已经折腾到了子时,可是要等的月食迟迟没有出现,直到月亮消失在了天边。
《大统历》算不准月食,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群臣们都是喜闻乐见。
这一次的救护之礼,又变成了一场闹剧,精心筹备,礼仪周全,天公不作美,月食并没有出现,金鼓也没有敲响。
但是这次救护之礼又与以往不同,因为礼仪并没有撤掉,文武百官第二天,也就是二十二日仍然要参加一次。
朱祁钰压根没参加二十一日的救护之礼,他在次日也就是二十二日的傍晚,才出现在了露台。
再次四拜兴,乐止,所有人等待着月食的出现。
这次是景泰历书中计算的月食时间,钦天监监正许敦、贝琳等人,胆战心惊的等待着月食的出现。
若是月食出现,钦天监必然扬眉吐气,景泰历书的推行就变成了板上钉钉。
若是不出现,下场可想而知。
月食只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天人感应那一套……许敦有一万句MMP要讲,钦天监这位置,真的会死两次。
在未到子时的时候,月食出现了。
执事者看着月亮被吞掉了一角,捧着鼓槌,利利索索的爬到了朱祁钰的面前,请陛下敲响金鼓的头三下,随后金鼓齐鸣,等到月食结束之后,胡濙再次领着文武百官四拜。
从洪武十七年起,一次未能准时完成的救护之礼,终于全须全尾的做完了。
天色已晚,朱祁钰也没有多说什么,让百官回府休息。
景泰历书推行的已经是势不可挡。
景泰历书是大明度数旁通的一大成果,而提出度数旁通的是远在松江府的李宾言。
正如于谦所言,汉室江山,代有忠良。
朱祁钰的脸上写满了高兴,这次推测月食时间准确,是朱祁钰登基以来在文化领域的又一次胜利。
“许敦这是要干嘛?”朱祁钰正准备回泰安宫,看到许敦带着钦天监一百六十众在露台上忙活,许敦张牙舞爪大呼小叫,朱祁钰有些奇怪。
兴安笑着说道:“月食出现比推算的晚了一个时辰,许监正正发脾气呢,要对景泰历书推算之法做复盘,这几个月怕是消停不了。”
“要的就是这等吹毛求疵。”朱祁钰翻身上马摇头说道:“钦天监核算月食无误,赏!”
这次的封赏并不多,每个人只有两枚御制银币,但足够钦天监天文生大吃大喝一个月了。
朱祁钰向来赏罚分明。
给他朱祁钰好好干活的人,朱祁钰绝对不吝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