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商贾的时代(第2/2页)
人员的自由流动是工商业发展的前提。
要不然,农民都被束缚在一亩三分地,出个远门还需要找里长开路引,工商业怎么可能强大得起来?
听到这,彝伦堂内的气氛顿时变热烈。
很显然,包括康百万在内,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会听到这样一个好消息。
崇祯又问道:“工匠的难题已经解决了,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困难吗?”
“有,本钱。”话音才刚落,一个商贾便抢着说道,“圣上,本钱太难筹措,这严重影响到了作坊的扩大。”
“你是许国许翁吧?”崇祯笑着问道,“从事造纸及印书业?”
“回圣上,正是。”许国闻言慌忙起身,“皇明时报也是在小老的作坊印的,小老完全是以成本价印刷,没有赚一分银子。”
“欸,这就不行。”崇祯一摆手说道,“生意归生意,该赚的银子还是得赚,不要因为皇明时报的身份,就不敢赚他银子,这不对。”
“是是是。”许国连连拱手道,“赚赚赚,必须得赚。”
崇祯知道许国只是嘴上说说,真赚是肯定不敢真赚的,不过他也不想管这些。
身为皇帝,哪里可能管得过来这么多具体事务?他只能是抓大方向、大政策。
当下崇祯又问道:“许翁,你刚才说筹措不到足够的本钱,所以限制了造纸坊以及印书坊的扩大,是这样吗?”
“是。”许国连连点头道,“现在各种书籍根本不愁卖,许多书生都是因为书籍价格太贵才买不起,要是价格能够下来,无论印刷多少本都能卖掉,然后印刷的数量一多,平摊到每本书的成本也就小了,书籍的价格也就会更低。”
这其实就是小作坊经营和规模化经营之间的最大区别。
小作坊经营,拼成本是永远不可能拼过规模化经营的。
而大明朝此时的各行各业,全部处在小作坊经营阶段。
即便纺织业,江南各府动辄几万张织机,但那也不是集中在一起的大型工厂,而是分散在上万个家庭中的家庭小作坊。
三大织造局的织机一样分散在千家万户。
所以,此时的大明根本没有规模化经营。
但是像许国这样的商贾已经意识到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但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需要下大成本的,仅仅依靠小作坊的积累,几代人都未必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