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吕山长的眼光(第2/2页)

“请了什么先生?”温润愣了一下,还有书院学生们不学的科目吗?

好像是没有吧?

“老夫请了七八个有名的大夫,轮流给他们讲一讲医者的课程,让他们如果有需要而身边又没大夫的时候,也能给自己看看病。”吕山长十分语重心长的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温润顿时,肃然起敬!

“您果然真名士也!”

北宋丞相范仲淹年轻时就仰慕诸葛孔明,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后来这个理想成为无数有志之士的共识。

只是如今大家读书都奔着当官去了,可是这科举,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下读书人千千万,可是科举取士能有几个?

说一句“过五关斩六将”亦不为过。

可这万里挑一的科举,能考上的人少,考不上的人太多了。

总不能,一直读书下去吧?有条件的倒是可以一直读书,没条件的呢?

没条件的人太多了,读书虽然不如练武费钱财,可也不是一般人家供得起的一项事业。

怎么办呢?

那些家里供不起的读书人就会放弃科举,改别的行当了。

一般就是教书先生,账房先生,或者是给某个大家子弟做启蒙先生。

无一例外都是需要识文断字的行业。

可这些都不太符合读书人的性情。

只有一个行业,是先贤们都称赞过的,那就是医者。

所谓“悬壶济世”,医者父母心。

也能让读书人一展所长,济世救人嘛。

故而古代的职业里,医生才会叫“大夫”。

这也是因为学医的人,文字功底必须要扎实,而且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要想学会贯通,起码十年八年的才行,还要有累计经验的时间,一个好的大夫,没个十几二十年,是不可能成为“名医”的,那些中医年纪愈大经验越丰富,故而一些人只管找老中医看诊。

话又说回来了,能读书识字的不多,人家要是真的聪明,早就科举出仕了,读书不好的也会奔着教书先生这种清闲工作去的,除非有大毅力的人,读书识字之后,静下心来学医,哪怕学的不精通,能给普通人看病就行了。

吕山长就是要求学子们,能治疗一些头疼感冒的就行了。

“他们将来都要进京赶考的,哪怕学一点手艺傍身,那也得选择岐黄之术!”吕山长一拍桌子:“起码,他们以后考不过……还能有个手艺混饭吃。”

这个时期的大夫们,也不都是名医什么的,而且治不好的病,也会明说治不好,请患者另请高明之类的话。

一般来说,大家头疼脑热的都会挺一挺,实在不行才会找大夫看看病。

名医一般人可看不起,百姓们能有个大夫看病就不错了,所以大夫这一职业,在古代是很吃香的……嗯,在温润的前世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

就是这个职业需要持之以恒,以及细心和谨慎。

毕竟是治病救人的活儿,弄不好可没机会重来一次。

“你怎么会这么想?”温润还挺好奇的,要是吕山长早这么想,估计早就这么做了。

“我也是听你两个弟弟说的。”结果吕山长立刻就笑着道:“你还瞒着我呢!”

“我隐瞒了什么呀我?”温润还有点没想起来,他隐瞒什么了??

“我可是听说了,莲花私塾那里,孩子们不仅要会读书识字,还要锻炼身体,更是要学医的,你们那里不是有一个陆氏医馆吗?那里的人每三天去讲一次课,教导的医术从浅到深,听说已经有几个孩子决定考了举人功名之后就专心学医,将来也好造福天下,我觉得很好啊!科举这条路,太难走了,孩子们多数都是草根出身,没有什么身份背景,将来入了官场,也没个照应的,再说有不少孩子资质的确是不行,与其辛辛苦苦的读书还一无所成,不如学了医术,也好济世救人。”这就是吕山长说的,他的灵感来源。

温润也恍然大悟:“当初让人教导他们岐黄之术,也是因为有些孩子上山挖草药,卖给陆氏医馆,我想让他们有个额外的收入来源,还有就是几个孩子家里有病人,想着读书识字之后,就要给人当学徒,去学医的,不过后来有了陆氏医馆,他们倒是不用跑出去给人当学徒了,就在莲花私塾里学着吧,反正去哪儿学不是学呢!”

他没说的是,他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知道,陆通是个神医,沾点便宜,让他教导孩子们,将来就算孩子们没成神医,那也能当个大夫。

如果能学有所成当然更好啦!

这世上,多一个济世救人的大夫,总比多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官吏好一些,甚至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米虫强啊!

而且如果医术好的话,也挺挣钱的,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个手艺。

家里有田地,再会点医术,有秀才或者是举人的功名,最好是举人,因为秀才有岁考啊,举人没有。

这样的话,不说大富大贵,起码小康之家是可以的,温饱没问题了,将来也有了,就挺好的,莲花坳的人没多大的志向,能有这样的打算就不错啦。

作者闲话:

江湖已经回了老爸老妈住着的地方,先干了两天活,打扫了卫生,又大采购了一番,很累,但是很满足!老爸老妈身体很好,正在准备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