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狂飙突进(第12/16页)

红十军团辖三个师,把原来红七军团的部队改编为十九师,师长是寻淮洲。

二十师就是原来红十军的部队,师长由刘畴西兼任。

二十一师也是原来红十军的部队,师长是胡天桃。

这是一股可观的力量,红十军团上下共1万多人,有三个作战师,按理说是一股很好的力量,但是这股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失败了,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

当时的军委主席朱德后来非常心痛地把这一现象概括成了八个字,叫“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军团编成后,首战谭家桥,但很快失败了。

59.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因何牺牲

红十军团编成后首战谭家桥之所以很快失败,军团长刘畴西的责任是很大的。

红十军团编成以后准备打敌人一个伏击。

那么打谁?

补充第一旅。

当时的考虑是,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显得孤立突出。敌人共三个团,装备比较好。红十军团是三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但地形却十分有利。乌泥关至谭家桥两侧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险要,利于隐蔽埋伏。当时红军的弹药等物资极其缺乏,消灭补充第一旅,不但能获得人员和物资的补充,且能打掉追敌的气焰。

军团长刘畴西决定在这里打一仗,大家都无异议。

应该说这是一场立意积极的战斗,但作战对象的选择却不是太好。

我们从“补充第一旅”这个名字来看,好像是敌人不太正规的部队,杂牌部队。

其实不是。

补充第一旅1933年冬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旅长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是蒋军中一员悍将。该旅装备好,干部多是军校毕业生,训练有素;士兵以北方人为多,战斗力相当强。

这是一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全不似“补充”两字给人以二流部队的感觉。

红十军团三个师打补充第一旅三个团,实际上兵力是相差不多的。敌人的补充第一旅兵力也有将近7000人。红十军团总共1万人,当然兵力的优势还是有一些。

那么为什么还败了?

刘畴西没有把王耀武放在眼里。

刘畴西黄埔一期毕业,又去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这一切使他充满了一种不可抑制的自信。担任红十军团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后,立刻打一仗扭转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了当年曾经卖过饼干的那个对手。

刘畴西不知道,当年他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参加堵截的就有第一军补充团的少校营长王耀武。刘畴西担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率部坚守战略要地宜黄24天未被红军攻破、被蒋介石称为“奇迹”的,也是王耀武。带兵与作战,是王耀武两大擅长。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即后来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部队。

刘畴西对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基本情况掌握不清楚,相反,王耀武对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却一点儿不糊涂。他对手下的三个团长说:“共军第十军团政治委员会的主席是方志敏,军团长是刘畴西,副军团长是寻淮洲。该军团辖三个师:十九师师长由寻淮洲兼,二十师师长王如痴,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军团长和师长的意志很坚强,作战经验丰富,尤以寻淮洲的作战指挥能力为最强。”王耀武只讲错了两处:方志敏任主席的是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不是“政治委员会”;二十师师长由刘畴西兼,不是王如痴。对黄埔前辈学长刘畴西,王耀武的评价不是太高,相反却对没有进过军校、红军中土生土长的将领寻淮洲作出很高评价。

如果说以上是导致红十军团失利的原因之一,那也不致命,关键还有第二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部队的使用。当时红十军团这三个师,十九师、二十师、二十一师,以寻淮洲原红七军团改编的十九师战斗力最强。但是在分配作战任务中,刘畴西把担任伏击的主要作战任务,分配给他指挥的二十师和二十一师,这两个师组建才一年多,缺乏野战经验,可这是他自己原来的红十军的部队。

这就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担任伏击主攻任务的二十师和二十一师,因为缺乏野战经验,在伏击地域过分紧张,提前开火,结果在敌人还没有完全进入伏击地域就被察觉了,敌人立即开始抢占路边的高地,整个伏击战斗被迫提前。最后这个伏击战基本上打成了一场遭遇战。

如果待敌团指挥部进入伏击范围,首先打掉敌团指挥机关,那么整个战局就会大不一样了。

王耀武、周志道等人,事后想起来惊出一身冷汗就是基于此种设想。

野战经验不足,特别是打硬仗经验和思想准备皆不足的二十师、二十一师连续向敌前卫团发起猛冲,企图一举将敌人压垮。攻势很猛,几次开展肉搏,敌前卫团团长周志道也被打伤。但两个师动作不一致,连冲四次也攻不下来。未放在主攻位置的十九师在山峡里一时又出不来,局势很快由伏击的主动变成被敌反击的被动。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队不许后退,一面调加强营和第三团的三营增加到第二团的正面作战,同时令第三团团长李天霞率该团主力向红十军团的左侧翼猛烈反击,令第一团团长刘保定立派一部占领乌泥关,并坚决守住。

此时,乌泥关制高点的争夺战成为胜败的关键。

寻淮洲带领十九师冲出山峡,领头奋勇冲锋,与敌血拼。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本来曾经是寻淮洲指挥的十九师的手下败将,但敌已占据主动,一切都为时已晚。

王耀武后来回忆这场战斗说:“红军三次冲锋虽都受到挫折,但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一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二团中伤亡较重的第一、第二两个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一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

王耀武亲自到第一线督战,令各部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的火力,向冲过来的红军猛烈射击,战斗极为激烈。他回忆说:“据第二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就是在猛烈的冲击中身负重伤的寻淮洲。

寻淮洲在此前五次负伤,谭家桥这次伏击成为最后一次。因为伤势过重,在转移的路上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