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我孙儿为太平天子(第3/3页)

张太公听罢,露出微笑,道:“但凡有良心的人,见了那太平府的生灵涂炭,谁肯与张安世那样的人为伍呢?”

李秀才便点头符合道:“是极,是极,只怕要不了多久,就有好戏看了。”

张太公嗯了一声,转而就问道:“粮价……现在如何了啊?”

李秀才道:“今日跌了七十多文钱,学生来的时候,都没有回涨呢,不过……学生觉得,可能是此前涨太快了,现在回跌一下。”

张太公捋须,颔首,虽是听说跌了,有些遗憾,可是他并不忧心,毕竟……这粮价已经涨得太多了。

张太公笑道:“所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古人之言,不欺我啊。”

李秀才心里想,道理是好的,可也不见太公你舍得卖粮啊!

李秀才虽心里这样想,其实也是颇为妒忌,毕竟……他亲眼见着这张太公已经挣了太多太多了。

前些日子,从钱庄借了不少钱,又加了不少的仓,此后又涨了许多日,可以说是躺着挣钱。

李秀才道:“太公所言甚是,学生受教。”

张太公顿了顿,又道:“栖霞还有什么消息吗?”

李秀才认真地想了想,才道:“有……据说,有一群读书人,要举办……举办什么丰收诗会,是祝祷上天能够丰收,让读书人去那儿吟诗作赋,说是……那儿会备好茶点,而且这诗词入一甲者,第一名就给三千两银子,第二名给一千两,即便是第三,也有三百两。其余优秀者,也都有十两银子的奖金。除此之外呢,所有入选优秀以及以上的诗词,都要印刷成册,制成诗集,好传颂万世。”

“这奖励倒是够高的。”张太公笑道,倒是显出了几分兴致。

当然,读书人最看重的还是将自己的诗词,制成典册,这可是千秋扬名的机会。

张太公忍不住好奇地道:“是谁这样大的手笔?”

李秀才便道:“说是一位进士,不过因为有官身,所以不便吐露名姓,现在大家也都在猜,议论纷纷的,有的说……可能是文渊阁的某公,也有的说,如此爱诗词的,或许是翰林院的刘学士……不过无论是谁,许多人都摩拳擦掌了,能筹办这样诗会的,必定是大人物,若是能入了他的法眼,将来……好指教一二,也不失好前程。”

好家伙,给钱……印书还给名,除此之外,还可能获得庙堂中某位大人物的青睐。

这真的是把读书人们都给拿捏的死死的,这换谁能把持得住啊?

就是连张太公,也不免激动起来,忍不住道:“老夫也略通一些诗词,如此盛会,倒是也想去见识见识。”

是的,张太公心动了,他年纪这么大,也只是中了一个秀才的功名。

像他这样的老秀才,临到老来,已知科举无望,这不啻是一生的遗憾。

可若是能在诗会之中,哪怕幸运的得一个优秀奖,也不枉自己一生所学了。

李秀才原本是打算明日去凑热闹的,谁晓得张太公也要去,不禁大为吃惊:“太公……您……”

张太公喜滋滋地道:“如此盛会,怎可错过呢?老夫老啦,能走动的日子不多了,若是错失这样的良机,只怕要遗憾一生。”

李秀才自是不能拒绝,只好道:“既如此,那么学生与太公您同去。”

当即约定。

张太公乐呵呵地等了一夜,总觉得这一夜实在太短。

次日清早,便早早地起来梳洗,接着让人去唤了李秀才,立即成行。

……

在紫禁城里的朱棣,这一宿,也睡得不甚踏实。

一晚上,总是翻来覆去的。

徐皇后见他心事重重,便道:“陛下,这又是怎么了?”

朱棣对徐皇后也不隐瞒,随口就来了一句:“张安世他做了坏人啊。”

徐皇后显然只听出了字面的意思,顿时大惊:“是……”

朱棣叹了口气道:“干大事的,总要有人来做这个坏人,张安世他披荆斩棘,甘心做这坏人,朕思来想去,不能教他一人做,太子是储君……这个锅,他也要背着。”

徐皇后也不是普通妇人,朱棣这么一说,便也听出了一点玄外之意了,她倒是没有说什么,只安静地听朱棣倾诉。

只见朱棣接着道:“咱们父子二人,生来就别想享福的,现在张安世开了这个头,那么……就谁也别想卖好了。”

“哎,真羡慕瞻基孙儿啊,父祖与亲舅余烈,才能换他做一个太平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