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四章 这是大理,还是大宋啊!(第3/3页)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后,汉人清平官在南诏国内的权力急速壮大,从建立大长和国的郑买嗣,到被拥立大天兴国赵善政,再到被后来大义宁国扬干贞,基本都是汉人清平官家族出身。
而在这种情况下,出身白人(白族)段思平得罪了国王扬干贞,一直在被不停的迫害,逼不得已只能造反。
这期间,段思平审时度势,提出了‘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口号,这成功吸引了这片土地上饱受战乱、动乱人的支持。
因此只用不到八年时间,段思平就成功推翻了大义宁,并把疆域恢复到了南诏鼎盛时期。
不过,没等段思平把国内的问题彻底解决,就跟赵匡胤一样突然撒手西归,随后段思平的儿子段思英继位。
但这时候,大理赵光义段思良出现了,这位段思平的二弟迅速把侄子赶下了台,逼得侄子落发为僧。
可怜的段思英,前后加起来只当了十一个月的王,就只能黯然遁入空门。
现在的大理王段思聪,就是大理赵光义段思良的儿子,其本人的性格,简直就是宋真宗附身。
喜奢侈,好文学,爱面子,耳根子软,脸皮厚,想要搞点阴谋诡计呢,偏偏还有点重情义,导致最后做出来的事,真的让人难绷。
你说他没有能力吧,好像有那么点,你说他有能力吧,做事好像又有点辣眼睛。
把朱熹评价宋真宗的‘真宗东封西祀,糜费巨万计,不曾做得一事’拿来形容段思聪,真的再合适不过了。
现在,这位大理宋真宗段思聪过了最开始的兴奋以后,也开始觉得不太对劲了。
因为这十四个月中,他三次从阳苴咩城往返善阐府,见到的场景和听到的汇报,是调集军粮一次比一次艰难,百姓的怨气,肉眼可见的起来了。
署衙中,段思聪的左面站着清平官高方,这位是跟着段思平一起起事的老人,高氏更是白人第一大族。
在这辈分和实力的加成下,再加上段思聪不怎么管事,政事大权已经事实上落到了高方的手中。
高方不是个糊涂人,因此是意识到了周军是想拖垮大理的。
但周军用的,算是阳谋,高方也暂时没什么好办法来对抗。
他只能选择稍微削减前线军队,将一部分各部的征召兵放回各部,来减缓物资的消耗。
高方拿着写好的奏疏呈给段思聪,“圣人,臣召集三托、六曹各级官员经过精密计算,咱们只需要在前线留四万人就可以了。
其中重中之重的长城郡(曲靖)留一万五千,石城郡和升麻各留七千,其余万余人留在善阐府为后援,如此可大大节省军粮、物资的供应。”
段思聪点了点头,虽然他不知道到底能节省多少军粮,但是少了两万人是确定的。
这两万条壮汉光是吃一天就要五六百石,加上转运一千五百石都扛不住。
他正要同意,却听得身边一声冷哼,站在在右侧的大军将董三廓突然说道:
“清平官说的轻松,这大军遣散容易,再想征召那就难了,假若此时周军突然来攻,四万人就能守住长城、石城、升麻三城及大大小小的砦堡?
就算能守住,四万大军长期在外,我等又能多支撑几时?
现在周军尚在征讨高丽,大军并未到此,咱们再守下去,等到周主举国之兵前来,谁能抵挡?
臣以为,咱们现在应该乘大军云集之时,主动出击,收复乌蒙城,将黑爨二十一部给拉回来,不然迟早要出大问题。”
董三廓的父亲董伽罗本是段思平的国师,地位崇高,在建立大理国时功劳绝大,董氏也是大理国内段氏之下第一豪门。
结果在大理赵光义段思良篡侄子大位的过程中,董伽罗并不支持,是以在段思良上位之后,支持他篡位的高氏得到了大大的封赏,而原本兴盛的董氏,则遭到了打压。
所以,高氏和董氏很是不对付,基本高氏同意的,董氏一定是要反对的,目前正内斗的厉害。
段思聪听董三廓这么说,觉得也好像有些道理,周军只有偏师在乌蒙山脉,现在都不去打他们,等周主派大兵到来,大理国还能有什么机会?
高方眼睛里都要喷出火来了,他戟指董三廓大声怒喝道:
“周军占据地利,甲坚械利还有大小砦堡卡住险要,黑爨二十一部又已经为他所用,我等舍弃坚城去逆攻,如何得胜?”
段思聪又一思考,这也挺有道理的啊!
可是,攻也不利,守也不行,那这一仗该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