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控扼西北(第2/2页)

强兵的标准,什么时候如此低了?

但这又带来一个悖论。你要不要太平?如果要的话,武德就会降低。

邵树德最近在翻阅前唐档籍。

唐玄宗天宝年间,大唐已经立国一百三四十年了,但在陇右一带,接连取得对吐蕃的大胜,局势非常好,国家武力依然维持得非常不错。

北宋在这个时候,已经是哲宗末、徽宗初。

明朝在这个时候,正是武宗上位的时候。

西汉在这时候,则是昭宣时期;东汉正处于桓帝时期。

清朝是乾隆晚期。

总体来看,适度的战争是有利于保持国家整体武力水平的。而且不仅仅是边地军团的水平,内地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还在河北追回了一支前往范阳的三千人规模的军队,以免落入安禄山之手,这是内地输往边疆入役的。

北宋禁军虽然整体稀烂,在金人逼近的时候,几乎一哄而散,但在西北,因为战事的存在,也维持了一定规模的有战斗素养的山地步兵。

另者,这也有益于维持朝堂平衡。

“陛下,其实灵州土团底子还在,如果北方大局已定,可将其调入剑南。”冯道建议道。

邵树德惊讶地看了他一眼。

这冯道还是灵州的父母官吗?居然上赶着驱使本地百姓打仗,够狠。

“朕会通盘考虑的。”邵树德点了点头,说道。

未来一旦平定西域,在那个地方驻军就成了难题。禁军是不可能去的,那么内地这些有点底子的土团乡夫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杂牌军士兵同理。

唐代是通过招募“长征健儿”的方式,在当地授田,介于军屯和府兵之间——《缚戎人》的主角就是少年时代随父亲一起应募前往交河的。

这种兵的战斗力不好不坏,但唐廷在西域的外交搞得十分不错,于是便维持下来了。整个西域,其实也就三五万唐兵,少的时候甚至不足两万,根本不足以掌控那么广阔的地盘,必须大量依靠部落蕃兵,这就需要统治和外交的艺术了。

大夏在西域的政策,可以部分借用唐朝的,但也可以更进一步,因为如今的国力很显然是超过前唐贞观年间的。

“让氏叔琮来见朕。”邵树德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