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探探口风(第2/2页)

“东西二京尽矣、善矣,就是不知道诸藩镇辖区如何,怕是不太像样吧。”邵明义似是想到了什么,突然说道。

“殿下有所不知。”段义宗冷哼一声,道:“敝国虽小,却没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即便是荒郊野岭,也下了大力气整饬。”

“滇池、洱海以稻麦豆子种植为主,向称粮仓。但其他地方也不差。”

“南诏立国之时,只有哀牢人居住的永昌镇有蚕桑,但百余年后,各地都有大片柘林。村邑人家柘林多者达数顷,耸干数丈。历次攻入剑南,皆掳掠工男巧女而回,发往各地,故也能织造更为精致的绫罗。”

“等等!”邵明义打断了段义宗的话,问道:“便是南边的通海、银生、丽水、永昌等地,亦有柘林么?”

“当然。”段义宗说道:“其实,那边更适合柘树生长。银生城(景东)柘林之多,国中罕见,惜当地百姓不通教化,养蚕的少。老夫一直想着手解决的,可惜没机会了。”

“原来如此,受教了。”邵明义行了一礼。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没想到在很多人眼里遍地山林的银生镇,居然多柘树,这是他没想到的。

“银生镇南部,可也有柘林?”邵明义又问道。

段义宗摇了摇头,道:“老夫年轻时去过那边几次。山重岭复,可农耕之地极少。很多地方草莱未辟,瘴疠袭人。百姓不事农桑,或收薏苡充粮……”

“何为薏苡?”邵明义虚心求教。

段义宗皱了皱眉,似乎不知道怎么形容,半晌后说道:“一种野谷,收之暴干,细舂其仁,炊为饭粥。无食器,以芭蕉叶盛之。”

“当地百姓亦善用竹弓,入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

“其地亦不产布帛,多女少男,皆跣足,无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

“有时候入山林采拾虫、鱼、菜、螺蚬等,归啖食之。”

邵明义听得目瞪口呆,这他妈不是野人?

段义宗很理解地看了他一眼,道:“一百六十年前,南诏初立时,东京很多地方就是这般模样。再远些,隋朝史万岁南击爨氏时,西京不少地方也好不到哪去。百姓是需要教化的,便是中国,周朝初年,衣不蔽体的野人难道很少吗?”

邵明义默然。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当需要你甚至你子孙几代人,持续不断地教化百姓,才有可能出现成果时,那沮丧感是怎么也掩藏不住的。

突然之间,他又觉得住在京城也不错了。

云南这地方,出了两京,确实都是烂地,之前他过于乐观了。如果说环境还可以忍受,可以花力气改造的话,但那些所谓的百姓真的让人绝望……

但是——他深吸一口气,我还是要自由,不想被拘束一辈子。

他已经决定,回去后就给父亲写封信,诉诉苦,探探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