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规则,是我制定的规则

这一次,刘备下的是死命令。

但凡是举兵反抗限奴令的家族,不要活口,只要死人,投降也不接受。

但凡敢公开抵抗的,全部杀死,全族诛灭,以此宣示刘备和雒阳朝廷不可违抗的强大武力。

和某些人猜测的差不多,限奴令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政策,也不单单是军事平叛行动,更是一次恢复自汉和帝之后雒阳朝廷每况愈下的权威的政治行动。

近百年来,随着雒阳天子的神圣性不断下降而不断下降的来自于雒阳朝廷的统治力和威慑力,给整个汉帝国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分离倾向。

地方郡国的独立态势越发明显,地方士人的分离态势和排外心里越发严重,距离雒阳越远的地方,这种倾向就越强。

这对于力求保证大一统局面不分裂的刘备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他不单单是要解决奴隶的问题,正好借此机会,让这些满脑子都是地域、自己利益的家伙冒个头,狠狠的收割一茬儿。

这样的人越少,则大一统的和平局面就越稳固。

于是铁骑纵横,家族破灭,尸山血海之下,司隶地区所有势力都被刘备强大而蛮横的武力震慑住了。

强悍的骑兵,风一般的速度,整个司隶地区但凡是违抗限奴令的家族势力,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全都被官府剿灭了,而且官军行动速度极快,战斗力极强,解决一地叛乱往往只需要一天的时间。

只需要一天,官军就能把反抗的人全部杀死,把和他们有关的人一并杀死,一点情面都不留,一丝妥协都没有。

毕竟那些专业对付强悍的草原骑兵的将军们和进行训练的精锐士兵们面对乌合之众一般的反对者,也是彻彻底底的降维打击。

到六月下旬,位于河东郡河北县的最后一次家族联合抵制被刘备部将张郃消灭。

盼望战功盼的望眼欲穿的张郃通过不断在刘备面前恳求、撒泼耍赖,终于把刘备烦的受不了,从而捞到了出击的机会。

他迫不及待的率领一千骑兵出击河北县,把本来属于韩当的事情抢了过来,破灭家族二十二,斩杀两千余人,从这些家族驻地中获奴隶一共一万一千,大获全胜。

据说事后韩当很不满意,还向刘备去信投诉张郃,说张郃的这个行为属于明明白白的抢功抢了属于他的功劳。

但是那又能怎么办呢?

僧多粥少,能打的将军和能战的士兵太多,而眼下的敌人已经明显不够分配了。

这可真是一种华丽的苦恼。

刘备用坚决的行动和血与火的手段震慑了所有蠢蠢欲动的家伙,让他们知道什么叫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我可以按照规则来,但是你们要注意,规则,是我制定的规则!

为什么?

因为我强!

东汉帝国没有政治军事强人的时代过去了!没有一个说一不二的权威的时代过去了!需要共同协商的时代过去了!

接下来,是我主导的时代!

如果不能做到说一不二,还算哪门子的军事强人?

持续一个半月的军事行动,司隶地区大大小小四百多个家族被刘备和麾下部将举族破灭,共俘获奴隶人数达二十五万四千余人。

以小见大,整个司隶地区的蓄奴数量绝对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人的名树的影,以刘备的强大军功,敢于站出来反抗刘备的总归是少数人,而现在,在尸山血海面前,更多潜在的想要反抗的人已经被他无敌的战绩给吓怕了。

或者说,胆都被吓破了。

刘备战绩无双,他的政策,是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如果政治方式无法推动,那就用军事手段来物理推动,总而言之,他的政策,一定要推动,不管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所以所有人就都明白了,他们做出了选择,他们宁可损失利益,也不想失去性命。

留着性命,还有未来,失去了性命,什么都没了。

而且这些地主豪强也是意识到了,这是来自于雒阳朝廷的权威打击,是上层对他们这些土豪的有预谋有组织的打击,他们如果不服从,一定会死。

没人会为他们说话,雒阳朝廷里,没几个人能代表他们的利益。

随着战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家族选择从心,主动向地方官府交代家中的产业规模,交代家中奴隶的数量,并且向官府交接这些奴隶。

而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四百多个愚蠢的家族为了他们的贪念而失去了生命,举族被破灭,更让大多数选择合作的家族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那些反抗者举族被灭,没有人活下来,尸体被焚烧,而后挫骨扬灰,家族驻地被彻底夷平,仿佛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

大将军的手段,实在是太让人升不起抵抗的心思了。

于是限奴令在司隶地区的推广没有什么问题了。

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一共二十三万男女奴隶被释出,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四十多万奴隶被释出。

到建安二年七月中旬,整个司隶地区释出奴隶的数量超过了九十万,其中大部分都是青壮年男女,老幼属于少数。

大量奴隶的释出显示了刘备这个限奴令的威力,也给雒阳地区带来了很大的人口压力。

于是刘备着手安排奴隶前往并州的事宜。

之前为了并州大作战而修缮的从雒阳到并州的后勤通道成为了最好的运送人口的通道,刘备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大将军府的属吏们,让他们主持这次人口迁移。

而且也是巧,凉州别驾阎忠和幽州刺史夏侯惇同时发来消息,听说雒阳这边有很多奴隶被释出,而凉州和幽州现在都非常需要人口,如果可以的话,能否补充一些人口到凉州和幽州呢?

移动户籍人口前往他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办理的事情太多,要准备的口粮数量也很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移动人口的大量死亡。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人口迁出地官员的想法,考虑途径当地的一些影响。

但是奴隶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让去哪儿就去哪儿,还能恢复民籍,何乐而不为也?

尤其是幽州,夏侯惇诉说缺少农业人口的难处,说很多土地没人耕种,眼看着都要长杂草了,却连找人除草都抽不出人手。

那些被俘获的外族官奴修修城池做做苦工还行,搞搞技术工作也能上手,但是伺候庄稼这种精细农业技术活儿还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外族和中原农业发达地区的汉民之间的农业技术存在代差,彼此之间的农业技术相差太多,那些官奴实在是做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