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第四种羞耻(24)
这个任务确实超乎寻常地顺利,先是任务目标斯特兰奇主动出现,紧接着在进行简单的对话后,斯特兰奇完全接受了希克利情急之下扯出来的理由,那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理由。
然后希克利就被带到了斯特兰奇目前的居住地。
圣所。他们这么称呼这地方,声音里带着不加掩饰却也十分低调的崇敬。
法师,他们这么称呼斯特兰奇,不过从来不当着他的面这么说,鉴于斯特兰奇对“法师”这一词汇的反应……那是气急败坏吗?斯特兰奇为什么这么看重一个简单的称呼,这是希克利完全理解不了的。
雅各·希克利本来也不叫雅各·希克利。
名字和称呼对他来说是随便就能更改的东西,他也曾经用过别的名字,配合名字的则是一整套可查询的履历。学生,工程师,清洁工,志愿者,他使用过这些身份,或多或少也确实做过那些工作。
也许那些身份也确实都是组成他本人的一部分,尽管他从未有过实感:一个人究竟要怎么样才算是这个人自己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单纯写在纸面上、记载在档案中的东西,不能算是这个人本人。
特工都有定期的心理评估,接受评估算是他们工作的一项重点。希克利的评估结果总是“合格”和“稳定”,那倒不是他说了谎,或者有着顶尖的伪装能力。单纯是因为希克利确实没有过什么心理问题。
如果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那就不知道吧。
对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希克利确实清楚这件事的重要性,毕竟他的同僚们几乎都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据评估师说,思考是人类的本能,而思考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属于哪里,更是人类的必经之路。
这一问题的答案对大部分人来说并不困难:以家庭为单位,以父母亲人为锚点,一个人的自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缓慢建立起来;而等到父母逝去,这个人所组成的新的家庭也差不多长成,身份的转换会导致自我的更新。
小部分人会选择更加艰难的路途,有些是被迫,有些是自愿。但不论如何,人必须有一个确定无疑的身份,以支撑自我和人生。
特工们通常没有。
……那些话题对希克利来说太奇怪了,他跟评估师说,难道特工不算是一个确定无疑的身份吗?评估师被他逗得发笑,可是,希克利的疑惑是真诚的。
希克利也能够理解斯特兰奇对“法师”头衔的排斥。无非就是“博士”代表他的过去,那是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等原因。可能还因为斯特兰奇一向以自己的学识为傲,所以不能容忍他的学位骤然降级。
他只是不理解为什么一个称呼会那么重要。
他的意思是,引用莎士比亚的话,“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即使被称呼为法师,他依然拥有自己的过去和学识啊。
这都是希克利在圣所度过第一个夜晚时想到的。
圣所里有网络,但他不会冒险联网。希克利认为既然斯特兰奇能让他光明正大地踏入这方地界,就不太可能动用什么阴招,他应当在熟悉附近的环境和人之后再考虑联系长官。
希克利已经从斯特兰奇的直接和果断上感觉到了他的光明磊落。
他以为只有斯特兰奇自己是这样的。
猜猜结果怎么着?他错了。整个圣所都光明磊落到肆无忌惮的程度。
虽然任务过程显然出现意外,希克利的心态还是相当稳定。他安然地熟睡了一夜,整晚的睡眠都黑甜无梦。
他疑心是硬床板的效果。床上没有铺床垫,只敷衍地垫了一层棉布,但他却睡得比过去任何一天都香。希克利默默地把这记在心中,提醒自己任务完成后换掉常住点的席梦思。
简单地活动开身体后,希克利用圣所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具清理了自己,并同样把这也记在心里:从它们崭新的未拆封状态和保质期来看,一次性用品的更换和补充相当频繁。
再联系到他住在和主要建筑群隔离开的低矮平房里,左右两边都是敞开大门、房间内陈设一模一样的单人间,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结论。
尽管位置偏僻,圣所却常年开放,而且客人络绎不绝。
考虑到目前只有他一个人住在这里,也许这种拜访很有规律,可能还分了淡季旺季,他只是刚好在淡季抵达。
斯特兰奇在带他进来后就将他托付给了路过的弟子,随后不知所踪,希克利在圣所内闲逛时也没有人阻拦他。没有人告诉他有任何地方是禁区,于是希克利放心地绕着圣所外围走了几圈,在脑中画出大致的平面图。
……那张平面图,完全无法成型。
一切都不符合空间规则,圣所就像个时常被无形大手拆卸、重组、拧动的不规则魔方,漫无目的地变换着结构,上一次路过时还是一片枯燥的黄沙,下一次就变成了图书馆的大门。
希克利大受震撼。
不过等他再经过几次转弯,看到大门前的广场上,数量成百上千的弟子组成队列,一丝不苟地练习魔法时,已经震撼过一次的希克利就没什么心理波动了。
他站在边上欣赏了一会儿他们的动作,为什么不呢?又没有警卫过来驱赶阻拦他。
希克利甚至尝试着举起手机拍照录像,站在四周的几个人向他投来几次视线,他们看起来比训练的弟子们更加年长,所以或许是导师,而这些导师也没有阻止他,连呵止都没有。
不过手机里什么都没有录上。
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录上,其实每个人的动作都录得清清楚楚,他们手中、面前浮现出的魔法线和符号也都拍得一清二楚。纤毫毕现,历历在目,堪比顶级大片的特效,任何人看到都得感叹一句“经费在燃烧”。
但问题就在这里。
当你在现实中看到它们的时候……希克利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现实里的魔法看起来就是魔法本身。那其实并不算特别震撼,至少绝对没有站在直升机舱口,背着跳伞包,低头俯视大地时的感觉震撼。
魔法就只是魔法它本身,它绝不会被认错,在真正看到它的时候绝对不会。那感觉就像是认出了一种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知晓、已经理解,但从未真正见过的东西。就像生命里早已被嵌入了这一部分,就像胎内的记忆,就像婴儿诞生前曾经发育出、却又最终被躯干吸收的部分。
它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不断萎缩,因为缺乏营养和认知而走向枯萎,看到魔法,就像这本该死去,然而终究还是残留了一点生机的部分得到了营养;就像一颗休眠了太久的种子突然长出根须,渴望着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