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组建剧组了
宰池是个小爱豆, 日子过得并不好太过。
直到这天他翻到后台有个私信,对方自称花不完公司的公关部总监,问他有没有想法出演一部大电影。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宰池兴致勃勃打开搜索软件, 搜完给自己整自闭了:这个花不完公司从来没有电影版块,就纯纯一个农业公司。
再点开对方主页, 发现对方关注了自己超话,主页里还不少自己的活动美图。
宰池明白了, 这是一位疯狂的粉丝。
他就没太放在心上。
可过了两天他的经纪人找到他了:“有人找你演电影男主。”
宰池心里一激灵,想起前两天收到的私信:“是花不完公司吗?”
经纪人嗯了一声:“这家公司没什么经验, 似乎公关部总监是你的粉丝, 所以才提议。”
他面无表情翻开资料:“剧本的定位是淳朴的硬汉, 这与公司给你塑造的奶油弟弟定位不同, 公司打算……”
“我愿意!”宰池不等经纪人说完就急着表态,“就让我去吧。”
经纪人翻资料的手一停:“其实公司的意思是推掉。”
“反正我工作邀约不多,现在也没什么活计整天闲着。”宰池急于抓住任何稻草,“再说最近有位很火的弟弟系影星忽然靠清冷霸总路线翻红, 说不定现在市场好这一口呢。”
这句话说得经纪人心动:“我再去争取一下。”
公司再得知男主是对方指定,不能换成他们力捧的太子之后, 终于不情不愿同意了宰池出演男主。
宰池可不管那么多,他兴致勃勃来到花不完公司开会。
说实话对这个机会他还是憧憬的。
爱豆的饭并不能吃一辈子,但好演员却能终身演戏。
他没那么多高尚的理想, 就想趁年轻学个手艺,以后人老花黄了也能衣食无忧不是?
可是宰池进了会议室就震惊了:什么都没有。
没有导演,没有副导演,没有摄像师, 没有场记,没有编剧。
只有一群未脱稚气的女大学生。
啊对了, 还有一位姐姐模样的……这不是熟人吗?
“颜夏老师?”宰池忙毕恭毕敬站起来。
两人以前认识,同时跑过一个地方台的小综艺,宰池对彬彬有礼的她印象很好。
既然有熟人宰池心里踏实下来,专心等着开会。
原本以为这是一场剧本碰面会,结果只有面面相觑。
宰池只好没话找话,没办法,闯荡艺术圈久了i人也得眼里有活:“请问哪位是公关部总监?”
毕竟这是他的粉丝,也是他的贵人,当然要认真认识。
女大学生们对视一眼:“她……她听说偶像来了,不敢面对,激动得落荒而逃了。”
没想到粉丝还是位叶公。宰池开玩笑:“她姓叶啊?”
言归正传,回头看剧本。
颜夏只好挑起大梁:“我来做导演,这其余的我来找圈内朋友吧。”
她在圈里混到30岁,没成名,但却认识了不少技术好人品过硬的朋友。
没办法,能在人均势利眼的娱乐圈对她这种小透明还是青眼有加那说明对方人品不错,起码正直善良。
而正直善良能在娱乐圈立足,那说明技术过硬啊!连溜须拍马搞小团体的都没搞掉你。
梨歌没想到这背后还有这样的曲折。当然这时候她不知道这些。
只觉得颜夏找来的人都挺好相处,对工资要求也不高:“都是朋友,就当玩得了。”
他们说要玩,梨歌却不会敷衍:“收入就按大家平日里的两倍起算。”
一句话让全员惊讶。
“这孩子说什么呢。”颜夏拧了梨歌一把,“你个学生,能有几个钱出来给我们?”
梨歌笑眯眯:“姐姐可别想为我省钱,咱在技术人员工资这方面不克扣。”
总之,布景师齐了、道具组齐了、摄影指导切了、场记也到了……
最后靠颜夏组织的这个班底开始拍戏。
第一步就是改剧本。毕竟他们买下的只是本自转,要拍电影还要改编剧本。
编剧对这份工作的待遇很满意:双薪,老板天天给送各种小吃,公司的食堂更是山珍海味没断过,也没有带资进组的演员要求加戏。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公司老板的掌控欲太强,掺和了大大小小环节。
好比渔霸抢走民女做小妾这一幕吧。
“能不能改改啊?现在都流行双处。”编剧不解。
“不可,要遵照事实,她的确曾被狗咬过,但不是她的错。”梨歌态度很坚决。
诸如此类的小事不断,好在梨总也就人太过正义了,
没有其他资方要求奇葩戏份、反复删改的毛病,编剧也就忍了。
第二步是确定外景地。
这个梨总也很支持:“实景拍摄,选一个荒废渔港,给你们一段时间去实地踩点。”
制片人一愣,实景拍摄已经是很难得的,现在各个都是绿幕,方便后期剪辑制作。
现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搭建好的实景棚,别的不提,就岷江市内外就大概能有几十个。
梨歌把制片人的犹豫当成了不满,她很贴心问:“一年够了吧?”
制片人差点仰倒:“最多三个月就够了。”梨总怎么这么大方?
“可是一年四季,不得都经历一遍才能知道这个地方的优美嘛?”梨总很纯真。
制片人又是一愣,想起年轻时听老前辈讲过的经历。
说他为了拍一个镜头走遍张家界,为了一处瀑布好反复蹲守好久等丰水期。
从前电影工业里曾有人那么用心为一个镜头做好多事。
他也曾艳羡过,向往过,但最终泯灭于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里。
可今天,都想起来了。
他干劲十足出了门。
没用多久就选中一处海边,风景巨好,有雪有海,适合拍摄年代剧。
选中这个地方什么都好,就是只有一片荒废的渔港和荒废的民宅,着实荒凉。
“重建。钱不是问题。”梨总的回答非常霸总。
于是跟当地文旅和环保部门接洽租赁,随后开始了重建。
60年代特有的国营商店、水产供销公司修建起来,渔民们日常使用的木质帆船、漂钩,赶海时必备的蚵槌、蛏梳、鳗刮也从当地民俗馆寻来重制。
技术部门也不闲着:教授群众演员用稻草、苎麻编渔绳,还跋涉当地找到一位还会五星碰头结的老伯。
与此同时,制作组也在紧锣密鼓绘制分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