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四章 改制,划重点——随朕!(第2/2页)

我军连年征战,伤病,退伍,死去的兵员抚恤持续递增,国库连年累负,军费以每年翻倍的速度提升。我早上看的第一份折子就是军费这几年增长的数量。

是李相,张御史,桑弘羊等几人知道我来坐堂,联名让人送给我看的。

军费,抚恤不断增长的问题,已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再囤积下去,会出大问题。”

又道:“我的意见是没上过战场的地方军,大量裁撤。同时成立内军来进行补充。

所谓内军,多由战场上的老兵,退伍后去地方任职。

原本的地方军青壮年劳力,回家耕作,战时才招募成为后备军。”

“这么做既解决了老卒的安置,减少了国库负担,又多了一批壮劳力,裁下去的庞大地方军体系,用来从事生产,强我大汉。”

霍去病说的是个军制改革的方向,也是他近年一直在思索的事情。

用退伍老卒,替换一批地方军,用以务农,是适合封建社会体系的募兵制和府兵制的结合。

这么做的好处是遏制了纯职业兵的募兵制爱造反动乱的弊端,同时也不会有府兵制半兵半农,长此以往,武备懈怠,战力衰减的问题。

而地方军裁撤后,会获得土地,成为‘小地主’,许多人反而会很高兴,欣然同意,所以不会引起动荡。

这同样解决了连年征战,地广人稀的问题。

当然也有弊端,但利弊权衡,仍是上上策的可行方法。

朝中近期也在研究这件事,左右权衡,都有利弊。

霍去病提出的解决办法,最适合当下的汉军。

这与他执掌汉军,对汉军体系更了解有关。

更重要的则是依靠来自后世千年的见识,经验。

他说出来以后,让人感觉像是窗户纸被捅破,听起来很简单。

实则募兵制和府兵制是古代数千年军队演化改革的两个大方向,没有后世的经验视角,绝难提出这种军制上的大型改革。

霍去病在殿内连续提出多条兵事调整计划,与众将商榷。

皇帝在外旁听,嘴角慢慢上扬,对左右传声道:

“裁减地方军,安置久经沙场的老卒退伍,可以增强朝中的凝聚力。

而地方军裁撤下去,分发土地以安民心,皆大欢喜。朝中得到的是更安定的民心,民意。

老卒退伍能得到妥善安置,士卒在战场上也当更勇武效命。”

皇帝一边分析,一边说出了最重要的总结:“去病治军的能力,随朕,朕从小就是这么教的他。”

划重点——随朕!

前边列举的好处,就是为了推动最后这一句。

董仲舒是老捧哏人了,笑道:“老臣琢磨其中的意思,冠军王提议之策确和陛下治政理事的方法一脉相承,左右平衡,择取最优,与陛下所行所思,甚为酷肖。”

皇帝差点笑出声,转身往回走:“回去吧,大司马事情颇多,朕就不进去打扰了。”

周平暗自捶胸顿足,董仲舒误我,抢了我的词,我还在琢磨该怎么说,这老夫子先说了。

一干人跟着皇帝往回走。

皇帝问:“各地来朝,封禅事准备的如何?”

这是太常的职权范围,周平忙道:“我大汉所属九十九郡,各地氏族一千一百余家,南到身毒,北则七十余部族,西侧的地中海,罗马,日耳曼人,马其顿等属国都将来朝。

最远的日耳曼人都已启程,送来折子,会在大典前赶到长安。”

“届时我长安万民同庆,祭祀天地,必是千年未有的盛事,陛下明鉴!”

皇帝欣然点头,视线放远,仿佛在眺望长安以外的万里山河。

这神州大地,在朕治下,文治武功均达到了数千年以来的顶峰。

眼前的帝王功业,谁人能及?!

随后的一段时间,天下熙熙,皆为皇命奉诏而来,长安日益热闹。

百国来贺的盛况,初现端倪。

而在冠军王府,傍晚,董仲舒,茹泊虎等人聚集过来。

“西族在我大汉安插有人手,包括我身边也有人。之前我分不开身,把线索给了绣衣,摸查看是谁藏在暗中,可有消息?”霍去病问道。

茹泊虎说:“过来便是要说此事,你可知我都找出了谁?”

“都?看来找出来的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