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戏文(二)(第2/2页)

听到这里,王鏊一紧张,他离开的时候还好好的,不会出啥事吧,“昨日冲撞的?殿下可有大碍?”

“老爷放心,殿下无碍的。回到东宫之后,内侍官问:殿下今日为何饶恕那两位宫女?”

“殿下说:她们是无意之举,我也没有大碍。不必过多苛责。”

王鏊和谢迁都是极聪明的人,话说到这里,他们大概能猜到为何是太子在皇后娘娘面前救下了。

太子饶了,可不是真饶了。

关心太子的人,可不得把那两名宫女剥层皮?

谢迁猜道:“该是殿下去的及时,陛下和娘娘还未来得及惩戒,才有救人这一说。”

故事到这里,也就那么回事,不算什么。

但管家又说:“好叫阁老知晓。此事传开,乃是因为殿下料事在前,回东宫之后便吩咐内侍官张永仔细关心了那两名宫女。否则,皇后娘娘一道旨意,又怎么来得及?”

王鏊和谢迁下意识的相视一眼,“殿下竟思虑到了?”

这便不简单了,不只是聪明,更是一种仁厚。一个太子,竟然愿意为了宫女花心思,这还不够仁吗?

“是了。”

管家的确认这让王鏊忍不住起兴击掌,“当年北宋仁宗忍渴而归,流为一时美谈。今我大明可出两世仁宗,必甚于赵宋!”

这话不读书是听不懂的,但谢迁是谁?听完之后哈哈大笑,“可贺!可贺!”

宋仁宗是评价极高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深受爱戴。

说他忍渴而归,是指有一次宋仁宗在后花园行走,因为口渴一直往后看,但是什么也不说。

回宫之后立马找水喝,吨吨吨的几大碗下去。

这让身边的人疑惑,皇上想喝水还不容易,怎么会渴成这样?

仁宗解释说:我刚才回头看,发现没有人准备茶水,如果我问起来,就会有人因此而被治罪了。

由此,众人皆知皇帝的仁厚。

文人大概都是喜欢这一类可以像故事一样说出来的事迹的。

所以皇宫里的事,很快便传了出去。

王鏊兴奋,开怀畅饮,并且立下宏愿说:“于乔说的对,太子有这样的美德,我一定全力教导,使之日后可以成为媲美尧舜的贤君!”

好家伙,刚刚还是当今圣上不及,现在就是可以媲美尧舜了。

可见仁这个价值观,在儒家文人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济之,你再想想,殿下半道借机离开,也许不是借口,岂知不正是因为救人?!”

这话一说,

王鏊恍然大悟。

“当时殿下说得正是去坤宁宫!”他一拍脑袋,自嘲起来,“可笑可笑!我这气量差得太多,竟为此长吁短叹,哀叹不停,原来殿下是为救人而去。”

“哈哈哈。此事是喜不是忧。济之心中的忧愁也可解了。”

老管家在一旁也是开心的,“老爷、阁老,不出几日,此事必定在京城的酒楼茶馆传颂而开,到时候人人都知道,咱们大明朝有个圣太子,天下百姓亦有福了。”

王鏊是深受儒家‘荼毒’的,一旦太子真表现这样的德道,那他真是要仰天长笑了。

不过谢迁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怀疑,“这次营救宫女,以皇后对殿下的宠爱,请旨收回成命不难。可贵的是殿下竟能提前预料,济之,难不成殿下身后真有高人?”

一个七岁的孩子把这种事都能想到前头,这智多如妖了!

“说不定就是那个杨廷和!”王鏊一拍桌子,因为他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个人了,旁人都没和殿下接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