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皇上与皇子们(第2/2页)

“秉用,你说朕的一众皇子之中,谁最有人君之象?”

张璁一听大惊,立马跪了下来,“嗣君之事,臣不敢妄言,唯陛下所命尔。”

他这么回答是没错的,实际上文臣总是撺掇着皇帝立太子,是有私心在里面的,一般很聪明的皇帝也很介意。

说白了,你推荐某某为太子,是不是想改换门庭呢?

所以北宋年间,寇准就在皇帝问起这件事时说,立储君之事,不应与妃子、宦官商讨,更不能与近臣商量。

后来包拯劝他早立太子,仁宗说那我立谁?包拯就反说:我是为了国家着想,才请皇上尽快立太子,皇上反问我,这是怀疑我。我已快七十岁了,并不想通过立太子为自己谋得好处。

儒家讲,知子莫若父,你当爹的觉得谁好,你就立谁,你弄得犹豫不决的干什么。

当然,在明朝是不这样的,永乐年间,一帮文臣就是明确要支持朱高炽,而不支持汉王朱高煦。

成化、万历时,也都为储君之事闹出过风波。

明朝的这帮文人不识好歹,把自己想要谋取从龙之功包装成为了国家、为了社稷。

为此朱厚照收拾过好几个人,并且就拿北宋名臣举例子,往他们最在意的清名上插刀子。

不然,张璁也不会像今天这个反应。

根本目的就是一个:这事儿我定,不是你们定,你们当好自己官,我给你们选什么皇帝,你们以后伺候就好了。

“照道理来说,立嫡立长,这是自古的规矩,朕无嫡子,自然是立长子。人人都和朕说破了这规矩,贻害无穷,甚至会招致天下大乱。”

张璁言道:“儒家先贤所言,其中必有大道理。”

“可那些伟大的朝代,也都亡了,朕不是说这个办法完全不好,不过是不是该有更好的办法。比如……”

张璁微微抬头,等着皇帝。

“秘密立储。”

“陛下不可!”

“有何不可?”

“储君之位关乎国本,太子名分定,则人心安、名分不定,则人心乱,皇上将此奉为秘辛之事,则满朝上下人人猜疑,这岂会有利于国?”

“哎。”朱厚照当然知道这一点。秘密立储制他其实也很犹豫,究其原因就是‘样本不足’,这个自雍正朝才开始实施的储君制度其实没用上几次。

“秘密立储是有其弊端,但这事儿总得定。”

朱厚照虽然这么说,但语气不强,心里头也觉得仍是要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