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德军突进
1939年爆发的这场战争似乎是欧洲以往冲突的奇妙回响。波兰曾经是欧洲的强国,聪慧的波兰人想不通,为什么波兰会被日耳曼人和俄国人超越,并被他们所瓦解。法国曾经是波兰的保护国。历史上,法国曾多次为保护波兰而爆发战争。比如,在1812年,拿破仑[73]进攻莫斯科,遭受了重大的损失[74];再如1853年到1856年,英法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攻打俄国。以上战争所影响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欧洲,而此时的形势也是如此。比如1939年12月,德国的“施佩伯爵”号战舰被追击至南美港口,随后自沉。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41周实际上是一场欧洲战争,只是德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胜利。拿破仑花了5年的时间,直到1805年在奥斯特利茨战役[75]中取胜才成为欧洲霸主,而希特勒做到这一步只花了9个月。1940年6月14日,希特勒的部队从凯旋门前经过,这座建筑正是拿破仑为了纪念奥斯特利茨战役的胜利而修建的。9月中旬,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76]在英国外交部说:“我们必须失败3年,然后才能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他说得对极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波兰是烈士,英国是勇士,美国是胜利者。与许多烈士一样,波兰也是主动地承担了这一角色。它可以选择做德国的盟友,那样的话,它或许能获得乌克兰西部的某些土地,比如波兰曾经统治过的基辅[77]。然而,波兰的统治者坚定地与英法两国站在一起,以为它们还是1918年的胜利者。与波兰一样,英法两国都曾在1918年的分赃大会中获利颇丰,而俄国和德国却被排除在外。波兰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强国,是东欧的堡垒。他们已经看到发生在捷克人身上的事情。捷克作了很多让步,但最终还是在慕尼黑会议上遭到肢解。波兰人不愿重蹈覆辙,即便苏德两国已经签订了瓜分波兰的协议。他们认为英法两国会出动飞机和坦克把德国人迅速解决掉,因此他们拒绝做出哪怕一丁点儿让步。在1939年9月,波兰人的抵抗没有持续多久。希特勒不宣而战,波兰战机尚未起飞即遭受巨大损失,不过大多数还是逃到了罗马尼亚。为了防止德军入侵,波兰陆军都部署在了边界地区,于是被从普鲁士北部和西里西亚西部进犯的德军分割开来。尽管波军在华沙附近组织了顽强的抵抗,但这座城市还是遭到了野蛮的轰炸。在随后的9月17日,苏联红军从东部边界侵入。7万名士兵和一些舰只、飞机成功逃走,流亡政府也在西方国家成立[78]。此刻,波兰已经被占领。德国和苏联分别吞并了波兰西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剩下的被称为“总督府”的地区被德国占领,并且成为了一场大屠杀的开端。在这场大屠杀中,300万波兰籍犹太人和另外300万非犹太裔的波兰人遭到了杀害。在苏联占领区,大量民众遭到驱逐,就连许多被认为能够在苏联的统治下获益的乌克兰人也遭到了压制。
尽管德国将它的战争资源集中在波兰,但英法两国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帮助波兰。法国花费了70亿法郎,沿着法国与德、意两国边界修建了一条庞大的防线——马奇诺防线[79]。所有人都期待这条防线能保证法国的安全,但是这么做却让法国的策略流露出一种防守的意味。法军小心谨慎地从马奇诺防线出击,一旦德军开火便又溜了回去。张伯伦通过BBC[80]向德国宣战后,伦敦预计德军会展开大规模轰炸,于是拉响了防空警报。然而,警报拉错了,德军根本无意轰炸英国。尽管德国的海军有一些动作,但是随着秋天的到来,西线再也没有发生像样的战斗。由于坦克很难在泥地里行进,所以双方在接下来的寒冬里进行了几个月的“假战”。英法两国就是不愿意展开进攻,记忆中25年前的巨大损失吓住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法国有150万名士兵战死,而20世纪30年代的惨淡环境又导致民众放弃生育。正如乔治·奥威尔[81]所说,当时的法国就是博物馆和妓院的混合体。由于正值法国大革命[82]爆发150周年,形势在1939年夏天出现了缓和,但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政客们还是一脸惊恐,一点也展现不出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除此之外,英国又能帮上什么忙呢?与1914年一样,在尖厉的风笛声中,几支苏格兰兵团在法国的布伦[83]上岸,随行的还有兵团的吉祥物[84],一只小猎犬,上校的嘴里还叼着一只大烟斗。英国本可以在1936年阻止德国。当时,希特勒再次占领了法德边界的莱茵兰地区。如果有英国的支持,法军就可以援引多项条约条款入侵莱茵兰地区,使其去军事化。法国人感觉,英国总是在防止法国享有充分的安全。此外,法国的左翼受到了共产主义的诱惑,一些人开始谴责战争。在1936年到1938年间,由于左翼政府实施统治,法国的右翼出现了分裂,很多人开始崇尚纳粹主义。在这样的形势下,英法既无法形成充分的联盟,战斗也无法有效开展。1939年到1940年的寒冬还没过去,除去挖掘战壕,西线的战事没有丝毫进展。比利时本来也可以帮忙,但是这个国家内部分歧严重,而且布鲁塞尔[85]也不想激惹希特勒。随后,战场就转移到了北欧。
在苏德两国签署的条约当中,波罗的海诸国[86]被划到了斯大林的势力范围,芬兰也在其中。芬兰的边境城市维堡[87]距离列宁格勒[88]只有100多公里,基于安全的考虑,斯大林向芬兰提出用苏联的国土置换这座城市,同时租借芬兰东南部的一个小岛用作海军基地。芬兰人不同意(芬兰也是1918年“一战”的战胜国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和地势的原因,芬兰比波兰更容易守卫。11月底,苏联和芬兰意外地爆发了持续3个月的苏芬战争。机智聪慧的芬兰人穿着滑雪板,在森林中神出鬼没,把苏联红军整师整师地包围,使后者遭遇了可耻的失败。芬兰人估计英国可能会施以援手,英国也确实组织了一支远征军。但是,英国这样做只是为了寻找理由绕道阻止德国从瑞典获得铁矿砂[89]。同时,法国也制订了一份极不寻常的计划,打算用它们有限的运输机越过中立的土耳其向阿塞拜疆的巴库投掷炸弹,炸毁那里的油井。幸好,这一计划被英国明智地否决了。但是,英国远征斯堪的纳维亚[90]需要时间,斯大林调派了洞悉局势的将军,加强了对芬兰的攻击。芬兰首都遭到轰炸,于是芬兰人屈服了。英法两国远征斯堪的纳维亚的行动被苏联抢先了一步,但英国打算继续在挪威海域设置水雷。不过没等英国实现这一点,希特勒就首先打破了对待丹麦和挪威的中立状态,大举进犯,4月9日又通过丹麦进攻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