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寻找新战场(第5/6页)
战役从一开始就陷入迟滞。困难并非源自俄军,而是源自冬天的山区。部队除了要战斗,还必须翻越雪山。双方互有胜负,奥地利人失败多一些。一支奥地利部队占领了琴斯托霍瓦(Czernorwitz),并俘虏了6万俄国人,但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损失了8.9万人。早晨起来,经常发现露营点里有被冻死的士兵。然而,康拉德却生活在远离战场异常舒服的总部,总部的将军们带着妻子住在别墅里。
在康拉德发动攻击后5天,鲁登道夫回到兴登堡的手下,在北面发动进攻。他引进了一种新武器:毒气。德军打开1.8万筒二甲苯基溴化物,这是一种催泪毒气,依靠风力能飘到俄军阵地,使士兵失去防御能力但不置人于死地。但是,德国人不知道这种毒气在结冰的温度下变得效果很差,俄军甚至都没有感觉到,俄军也没有通报英、法曾遇到毒气攻击一事。一开始,德军的步兵攻势有收获,但很快就遇到俄军的顽强抵抗。鲁登道夫敏感地叫停攻击,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他就是想使俄军处于交战状态,而同时完成在东北前线的重要准备工作。双方交战还是相当激烈的。俄军派出11个师的兵力打反击,夺回了鲁登道夫进攻时获得的阵地。俄军为了夺得这些重要性不大的阵地,在三天的时间里伤亡了4万人。德军的伤亡轻微,他们采取一边打一边有序撤退的战术,在撤退中用炮火轰击俄军密集阵形。
在长达一个月的战斗中,康拉德几乎没有实现自己在战役开始时设立的目标,未能解开普热梅希尔之围。俄军很快开始反击,逼退奥匈、德国的军队,但寒冷的冬天阻止了俄军的进攻,就像寒冷的冬天破坏康拉德的计划一样。在北面,鲁登道夫刚刚开始动手。他命令德国第十集团军在马祖里湖的北面集结,德国第八集团军在南面集结。2月5日,他已经准备完毕,可以开始一个彻底包围该地区所有俄军并加以歼灭的计划。这是一个极为野心勃勃的计划,这个计划之所以可行,还需要感谢俄国大公爵尼古拉,他无法弥合自己手下北面的将军与南面的将军之间的矛盾,失去正常调动军队的能力。俄军此时有大约100个师布置在东线,还有一些部队正向东线靠拢。康拉德进攻失败表明,俄军在加利西亚有非常强大的防御力量。然而,同盟国此时在东线只有83个师,一半是奥匈军队,这些军队的可靠性是一个问题。大公爵尼古拉至少可以在北面集中兵力,用兵力优势压倒兴登堡、鲁登道夫。但是,这就需要俄军从南面抽调军队去北面作战。大公爵尼古拉不想这么做,也做不到。
正当鲁登道夫准备出击时,大雪降临,足足下了两天,雪深5英尺(约1.5米),温度竟然低到零下40摄氏度。德军开始四处发动攻击。俄军惊慌失措,防守力全无,德军不断传送捷报,令人难以置信。就在这个时候,冬天让战场变成地狱。2月14日,冰雪突然解冻,冰变成冰水,冻结的大地变成烂泥。在雪地里,德军需要18匹马运送一门大炮。解冻后,大炮陷入烂泥中,连马都动弹不得,就不用说移动大炮了。雪水和汗水湿透了士兵,夜晚来临,他们的衣服板结成冰。就像在喀尔巴阡山脉战场一样,被冻死的士兵不比被枪杀的士兵要少。战斗演化成一场障碍赛跑,德国士兵异常痛苦地挣扎着包围俄军,俄国士兵异常痛苦地挣扎着逃跑,丢弃一列一列火车的军需品。
2月18日,战斗激烈程度达到顶点。德军的一个军奋力穿越覆盖着厚厚雪层的奥古斯图夫(Augustow)大森林,把俄军的一个军包围起来。被包围的俄军以英雄的气概坚守了三天,从而给俄军的其他部队撤退提供了机会,最后被围俄军投降。第二天,撤退的俄军组织起反攻,虽然没有夺回失地,但阻止了德军的进一步进攻。
德国的宣传机构把奥古斯图夫捧为伟大的胜利,又一次坦南堡人的成就。鲁登道夫宣称他俘虏了10万俄军,并缴获300门大炮。尽管俄国方面的统计是伤亡5.6万人、损失185门大炮,但是这次胜利确实是一次具有实质意义的胜利。俄国人被迫撤退70英里(约112公里)。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挫败了大公爵尼古拉的计划,他曾计划在春天发动东北方面的进攻,他的这个计划彻底失败了,几乎无法恢复。兴登堡再次成为德国的英雄。柏林的报纸把他说成是一个天才,一个无敌的人,一个上帝般的人物。
俄军在经历了这次战役后,并没有像鲁登道夫所说的那样被消灭。德军前进了70英里(约112公里)是一次胜利,但是与巨大的东线战场相比微不足道。兴登堡坦白地说:“我们在战略上失败了。”然而,同盟军在南面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胜利。2月17日,康拉德再次发动攻击,结果仍然是惨败。冬季战役结束时,奥地利的伤亡人数在1914年的100万基础上又增加了80万。为了解救普热梅希尔之围,康拉德损失了比受困人数多6倍的生命。截至4月,即使算上刚招募的新兵,奥地利也只有50万兵力供使用了。与对阵的俄军相比,这个数目小得可怜。
除了士兵的生命损失外,双方几乎什么都没有获得。法金汉把康拉德的冬季战役和第二次马祖里湖战役看作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他认为,这两个冒险行动证明冬季作战的愚蠢,也证明了想打败俄国的难度。他的警告都是合理的。他由此认为自己在西线的战略肯定正确。他的自信是可以理解的。
背景:死亡机器
为什么大战没有在1914年结束?又为什么一直拖延到1918年才结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业技术在20世纪第二个10年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大战开始之前的一个世纪里,工业技术进步的速度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许多领域都有加速发展:冶金学、化学、高精度大规模生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武器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反过来,战争又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参战国不仅是世界上的军事巨人,而且是工业领袖。新发明层出不穷;无论哪一方生产出一种毁灭性武器都有可能破坏双方的武器平衡,另一方立刻寻找方法谋求新的平衡。
那些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参加大战的士兵,不理解手中武器的潜力,不知道在学校里学到的战术知识早就过时。实际上,打破战争僵局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发现如何使用工业革命提供的力量,二是发明像机关枪和潜艇那样的新武器。
20世纪,世界有了小鹰号航空母舰,还实现了登月旅行。即便如此,人类的武器发展仍是一部缓慢的历史,回忆这部历史需要追溯遥远的过去。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生产铁器,此后才有杀伤力较强的剑(此前,武器大概就是棍棒一类的东西)。公元7世纪的时候,骑马的人才有了马镫和马嚼子。到了9世纪之后,中国的焊锅匠发现将一定配比的硝石、木炭、硫黄混合在一起能制成火药,火药遇到火焰发生爆炸。到了公元13世纪,火药才被蒙古入侵者带入欧洲,人类学会有效利用火药的过程非常缓慢。第一支步枪刚出现的时候,它不如弓箭射得远,连发的速度也比弓箭慢,甚至准确性和杀伤力都劣于弓箭。之所以要把步枪当作弓箭的替代品保留下来,主要是因为射击步枪需要的力气要小一些、每个人都能用,而且学习步枪射击只需几天而不是像学习弓箭那样需要几年。拿破仑的加农炮发射出实心的铁球,他的做法与几个世纪以前欧洲的炮手发射大石头块没有本质区别。有膛线的大炮在美国内战时才出现,这种巨型大炮的射程和准确性都相当高,可以使矗立了数千年历史的堡垒顷刻间化为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