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

钳形攻击与大支队

一支军队在战斗时,可能需要支队执行某些任务。这些支队很可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支队的建立,也就成了战争中极为重要又特别微妙的问题。

一个强大的支队,如果应用得当,及时加入战争,则能产生重大作用,反之,则是莫大的危险。腓特烈大帝认为,为帅之道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要善于促使敌人组建这种支队,然后一举歼灭它,或者乘虚攻击敌人主力。

过多地派出支队,往往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而很多人认为,不派支队也可以。如果总将军队集中在一起,当然能给人以安全感,但是,在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又需要派出支队时,就应该果断地派出,只是要注意,派出的支队数量不能过多。

这种支队通常有以下几种。

1.由几个军组成的大支队,钳制攻击远离敌军主力作战地区的某要点。

2.掩护主力作战地区的要点,以及担任围攻任务、警卫次要基地、保卫受威胁的作战线。

3.为作战正面组成的大支队,直接配合主力。

4.在相当距离上派出的小支队,担任突然袭击某些据点的任务,如果行动成功将对战局产生影响。

钳制攻击是在战区边缘采取的辅助行动,远离主要作战地区。有人却认为,钳制攻击是获胜的灵丹妙药。他们认为的这种钳制攻击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才是可行的:被派出的这个支队,由于距离太远,不可能用于其他地方;被派出的这个支队能在当地获得人民的大力支持,这应该属于政治范畴。

1805年,拿破仑占领那不勒斯和汉诺威,反法联军决定将他赶出意大利和汉诺威。为了实施这两个离心远征,联军共派出了近6万人。正当联军向欧洲的两端集中时,拿破仑却将他的部队全部撤出了那不勒斯和汉诺威,他的将领圣西尔与马塞纳在弗留尔会合,贝尔纳多特离开汉诺威,前往乌尔姆和奥斯特利茨。之后,拿破仑又毫不费力地再次占领了那不勒斯和汉诺威。这就是钳制作战失败的战例。

接下来我要举一个钳制进攻取得胜利的战例。1793年,法国内战时,如果联军能派出一支由2万精兵组成的支队在旺代登陆,那将会比在土伦、莱茵河上、比利时所进行的毫无战果的攻击有效得多。钳制攻击在某些时候,可能会起到决定作用。

我已经说过,在主力部队的作战地区,人们也经常采用大支队作战。即使对这种大的独立支队使用不当时所产生的危险要大于不利的钳制攻击,但是,如果使用得当,这种大支队执行辅助任务往往是有益的,有时也是完全必要的。

这种大支队主要分为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永久性的大支队所处的方向,有时候往往与主力战线方向相反,并将在整个战局中都在该方向上进行机动。临时性的大支队,经常用于对某个战役施加影响。

第一类支队中,首要的是独立部队,它的任务是用于组建战略预备队,或者是掩护有可能遭受敌人攻击的作战线和退却线。例如,当俄军想要越过巴尔干山脉作战时,他们一定会留下一部分兵力,执行监视舒姆拉、鲁什丘克和多瑙河谷地的任务。这说明,某些情况下,难免要有一个双重的战略正面,这时候派出一个相当兵力的支队,可用来对付留在后方的部分敌军。

当法军渡过阿迪杰河后,想要保持蒂罗尔和弗留尔双重战略正面时,他们不论向哪一面实施主要突击,都必须向另一面派出一个可阻挡敌军的支队,否则敌人就有可能切断他们的交通线。西班牙的边境,也为西班牙提供了建立双重战略正面的便利条件,一个正面掩护直达马德里的道路,另一个则可以萨拉戈萨或加利西亚为基地。无论想向哪一方面机动,都必须在另一面留下一个支队,兵力应不少于敌人在此方向的兵力。

对于这种情况,战场越扩大越有利,支队的速度越高越有利。拿破仑在1797年的战局,就是这个结论的最佳诠释。当拿破仑向诺里克阿尔卑斯山移动时,他不得不在阿迪杰河河谷留下一个1.5万人的支队钳制蒂罗尔,但他冒着被切断退却线的危险,也要将这个支队抽去协助主力作战,原因就是他不愿意将部队对分成两半,以免被各个击破。他坚信,只要兵力集中,就能获得胜利。他认为,在自己的兵力集中后,敌人的支队对他的交通线的暂时攻击不构成太大的威胁。

组建大型快速临时支队的目的为:

1.威胁敌人作战线,迫使其退却,或掩护己方的作战线。

2.截击敌军一部分,阻止它与主力会合,或者保障己方增援部队的集结。

3.监视和钳制大部分敌军,同时突击另一部分敌军。

4.拦截敌人运输给养物资的大型车队,掩护己方的供应运输车队顺利到达目的地。

5.声东击西,诱使敌人向另一方向运动,以保障在目标方向上的作战获得胜利。

6.攻击或围攻敌人大要塞时,堵截和围困要塞内的敌军。

7.当敌人后退时,在其退却线上攻占一个重要据点。

不管这些目标多么诱人,都必须承认,这些只是次要目标,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决定点上,所以要避免派出过多的支队。须知,分散兵力是兵家大忌,历史上,不少统帅都曾因为未能集中使用兵力而失败。

例如,彼得大帝曾使用一个加强支队,歼灭了由莱文豪普特指挥的一个庞大车队,从而掀起了歼灭查理十二的序幕。维拉尔曾击败了由阿尔贝马尔大公率领的那个强大支队。在围攻奥尔米茨时,由于供应纵队被对手消灭,腓特烈大帝不得不放弃摩拉维亚。1760年,在兰茨胡特的弗凯支队和1759年在马克桑的芬克支队都证明,派遣支队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派遣支队也难免会遇到危险。

而旺代在库尔姆的惨败,更证明,不要冒失地使用支队。派遣支队,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必须给予支队支援。芬克支队,正是因为未获得支援而被歼灭的。

在主力作战地区采取钳制攻击,如果能将敌人吸引到我军所期望的点上,同时又能使我军在另一点上集中主力,依照计划实施决定性突击,这种钳制攻击就是很有利的。这时,不但要令诱敌的支队避免与敌人真正交战,而且要让它尽快支援主力作战。

1800年,莫罗派出左翼部队从克尔向拉什塔特前进,自己率主力直扑斯托卡赫,为的就是掩护自己的主力。结果,左翼部队在预定点上露面后,就经布里兹高返回主力的中心位置。

1805年,拿破仑占领维也纳后,派贝尔纳多特前往伊格劳,为了震慑波希米亚,对费迪南德大公在当地集结的军队施加压力,他又派支队进攻普莱斯特堡,威逼匈牙利。之后,他再将这些部队调回布尔诺,支援在当地的决定性突击,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