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第2/3页)

这不用多说吧?

天齐国太大了。

距离滇州府最远的地方同样需要橡胶,那他们运输一趟就要一年。

这合适吗?

不合适的。

李首辅虽然没说明白,但他信里既然说大爆发。

那便是镇南,宁安两地,根本承接不了这么多订单。

他们两地做滇西的生意都费劲,何况全国。

所以,与其等着朝廷来要制作方法,给到全国,不如他主动送过去。

但送,也要送的有价值。

比如滇州府如今急需的乡试名额。

说白了,他要帮滇州府的学子们扩招。

此事既不会牵扯各方利益,大家只有高兴,并不会多想。

再说了,对朝廷而言,不过每三年多几十个举人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

陈知府,王学政,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等纪大人慢慢分析之后,他们忍不住点头。

但转念一想。

纪元手里的筹码,不仅可以“拿捏”他们,甚至连朝廷都给拿捏了。

可这种双赢的局面,谁都愿意看到。

陈知府还在思考,让朝中哪位来谈这件事,纪元直接道:“下官已经拜托首辅大人帮忙,所以此事肯定能成。”

李首辅?

帮他们说?

“哎呀,咱们滇州府的学子有福了。”

李首辅出马,肯定可行的!

如果有人能跳出框架来看,就知道一个必然要拿出去的橡胶制作方法,给多少人带来好处。

李首辅手握制作方法,既是帮滇州府谈乡试名额,也是在巩固自己的势力。

纪元在这个链条上,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了,换做其他人,或许不会这般快速的做出决断。

也有人会讲。

把制作方法送出去。

以后宁安,镇南两地,收入会不会锐减。

那肯定不会的。

先不说,今年通往宁安州三条道路都会修好。

再者,他们宁安州的占城稻,很快就会培育出来。

宁安州依旧会是那个快速发展的宁安州。

他们的鸡蛋,也从来都不在一个篮子里。

一天过去。

宁安州的县试名额,最终定在五到五十个之间。

按照逐年累加的学子数量,来确定给他们的名额多少。

五十个名额。

这之间回转的余地就很大了。

至于以后如何增加?至少也是十年后,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后。

纪元自然知道,按照比例增加名额是不对的。

如果当地官员,让一群目不识丁的人去考试,充当分母,那对其他地方的人也太不公平了。

说白了,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如今这个结果,也在纪元的预料之中。

所有事情谈完,陈知府看向纪元的眼神,简直让人有点肉麻。

陈知府也发出跟滇州城知府一样的感慨。

哎,纪元要是他们的属下,那该有多好。

想到纪元的任期,陈知府忍不住道:“到今年的年底,明年年初,你任期也满了,可有想过以后?”

陈知府来此两年多的时间。

算起来,他比纪元晚走一年。

所以陈知府想把纪元留下来,可又觉得滇州府这地方,有什么好待的。

以纪元的能力,天下间各地,都抢着要他。

纪元也想过这件事。

但到底去哪,却是个不好说的。

经历过上次临时换任地,纪元自然要有所提防。

再说了,不管去哪,他都要回京城一趟。

所以回京之后再说吧。

陈知府道:“也好。”

“只是没想到,你同李首辅也有联系?”

这是大家都意外的。

而且纪元之前从来没说过啊。

讲句真心话。

如果纪元之前提过他跟李首辅之间的关系,想来,各方都会伸出援手。

他来滇州府的时候,也不会受冷遇。

纪元笑:“当年首辅大人去教皇长孙读书,下官有机会做了个伴读,给李首辅打打下手。”

啊?

还有这种渊源?

陈知府跟王学政心里有数了。

这份关系,肯定会给滇州府带来好消息。

最后闲聊时,又聊到宁安州修路。

纪元道:“负责修路的犯官程大人,他与下官的恩师程教谕是亲戚。”

“也不对,不能称呼为程教谕了,如今是程掌印。”

纪元把程掌印的事情说了一遍,只提还是官员的程大人,不提犯官程大人。

王学政思索片刻道:“你的恩师程大人,任期也满了?本官听你讲,倒是个极好的能臣。”

肯定啊,程掌印的本事,还用说?

王学政笑:“咱们武新府这边,还缺个右训导,也不知你这位老师有没有兴趣。”

纪元拱手:“让下官去问问。”

肯定有。

程教谕在他的任地也不算好。

再者,纪元知道,程教谕在信里多番讲过,想要疏通过去到滇州府。

程家两次劫难,都是堂兄弟两人守望相助渡过。

所以程教谕要过来,他也不意外。

这次提起,自然也为这事。

程家一贯如此。

他们一家子都会为了彼此付出许多。

再说,武新城在滇州府内虽然不错,但放在天齐国,到底不算什么好地方。

能主动过来,都是一种奇迹。

一天下来,纪元感觉比自己做了几日公务还要累。

甚至还答应了陈知府他们,回头给大家画画。

陈知府,王学政,是真的喜欢青堂的画作。

知道青堂是纪元,更不用客气了,还拉着他明日过来亲自作画,也是让人好笑又无奈。

好在,事情总算都给解决。

如果用文书来传递这些消息,只怕要折腾大半年。

明日便是正月十五。

正好休息一日,正月十六出发回宁安州。

他的占城稻应该已经开完了。

不知道授粉工作完成的怎么样。

有了高产的稻子,才能让宁安州更好。

纪元来武新城的第四日,宁安州的风评忽然转了个弯。

以前官员觉得他们不亲近武新城。

现在好了,人家说了,要在武新成附近开橡胶作坊。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这还不够亲近?

读书人觉得宁安州要抢他们的名额。

现在?

现在人家直接争取更多的乡试名额。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

以后宁安州的学生,就是他们的兄弟!就是他们的好同窗!

商贾们则乐疯了,一直在问,橡胶作坊,到底要开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提前透露。

柴烽直接放话出去。

“作坊附近,要有合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