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

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总体战的政治和军事当局都致力于在战争中速战速决,避免出现民族精神团结出现分裂的情况,避免出现长期战争带来的经济困难和不好结局给人民和军队造成难以忍受的情况。

鉴于此,国家一定要在战争爆发之前,将全民力量整合起来,组建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编制合理的军队,并将它交给军事当局使用,而不是等到战争开始后,政治当局才开展各项活动进行补救工作。

在最初决战乃至任何一次决战中,交战国不会认为自己的军队拥有超强的战斗力,也不会认为自己的兵力足够使用。按照传统的作战经验看,胜利只会眷顾兵力强大的一方。

不过,在作战指挥中,人们对该经验却有不同的理解,从而造成统帅的意志无法贯彻下去,同时,敌人也会绞尽脑汁,想方设法阻挠他的意志,希冀他犯大错。

兵力弱小的一方也有取胜的时候,但是世界大战告诉我们,在战争中占有数量优势的敌人最终摘取了胜利的果实。

在战争中,数量往往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忘记这一点势必要犯错误,弱势一方在处于劣势时一定要擅长化弊为利。我们对军队数量的作用一定要有深刻而坚定的认识,而不能掉以轻心。

在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的所作所为说明它在当时就已经认识到全国的支持对总体战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德国民族对自己所犯下的罪孽是何等深重!虽然我一再呼吁和努力,但是普遍义务兵役制最终还是没有在全国推行,响应政府号召的男性只占适合服兵役男性的54%,以至于在战争爆发时,德国尚有550万适合服兵役的人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训练,而竟然有60万已经受过军事训练的人没有被征召入伍。

现在,这个事实已经慢慢地为人们所认识。但是,因为忽视这个问题而造成的巨大损失是我们在战争进程中所不能弥补的。作为应急措施,1914年9月,德国新组建4个军,1914年年末至1915年年初德国又组建4个军。部队编制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军事当局只能将部队打散,零零散散地投入战斗。

倘若战争爆发时,德国能再拥有8个军的兵力,那么战争便稳操胜券了。英国情况与德国类似。英国在世界大战前也没有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只是在世界大战期间迫不得已才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倘若德军最高统帅部能在8、9两月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就算英国推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它也没有办法扭转局势。在总体战中,全民自卫力量一定要在平时准备好,一旦战争爆发便可以立即投入战斗。这是维护民族生存斗争中不可或缺的要求,它源于总体战的本质。

按总体战的要求,年满20岁、有作战能力的男子都应响应国家号召,参加军队,接受军事训练,编入战斗部队或后备队,随时听从军事当局的调遣,直到最高年限[1]。

不管是平时还是战时,经常有一大批因为工作需要而无需服兵役的人,这些人的数量非常可观。我在前面已经提过这种人,人们和军队想要生活,想要获得补给,就得依靠他们,更何况国家行政机构的工作天天都需要大批的人来负责。

世界大战爆发前,有一些军事国家实行二年或三年兵役期制。在这个时间段内是能够将士兵训练成具备作战能力的战士的,甚至他们退入预备役和卫国军后,依旧可以通过定期的训练开赴前线作战,就算他们年龄较高,也完全能够做到。

如果兵役期限短于二至三年,那么是否能达到这种要求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部队所使用的武器和技术器材,其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更加精良,由此,士兵训练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年纪较大的士兵便难以掌握武器的性能。认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战时的军队不但由平时的常备军编制而成,而且包括预备役部队和卫国军。

良好的军事训练(包括体魄和意志的锻炼),加上精良的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此外,它还能给军队带来安全感和优越感。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维护民族生存的战斗意志为前提。

跟以往相比,虽然所有国家都对军事训练和精良装备更加重视,但是总体战领导仍然可以进行优于敌人的训练,以便让自己占有优势。

1914年战争爆发时,德军的训练和装备,特别是重型火炮,质量优良,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可以有所改进,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弹药紧缺。

不过,在最初几次会战中,弹药短缺的劣势还没有显露出来。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不顾一切,无视当时所处的严重劣势,依旧想用西线德军的精锐部队一举将法军击溃,摧毁法国军队和法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为此,德国军事当局有计划地动员了部分预备役部队,抽调他们上前线,参加最初几场决战。这个措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会战时间被延迟,战争被迫延长,而预备役部队此时已经投入决战,人们便觉得预备役部队不敷使用了,于是,德军最高统帅部遭到人们的指责。

依靠预备役部队获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西线失利的原因是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作战计划受挫,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需要为它负责的是指挥官而不是部队。对这个问题,我不想在这里详细探讨。

作战素质优于敌人的德国陆军最终没有在西线获得胜利。而战争依旧在进行,它迫使各国不断地努力,以弥补和平时期所耽误的时间。各国军队对提高部队战斗力的训练非常重视,而相比之下,德军的训练优势逐渐消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已经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能征善战、比敌人更加优秀的士兵了。军队数量变成了人们关注的大问题,而此时部队的弹药问题和其他装备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占有全世界大部分军备工业的敌人,其处境显然比我们好得多,他们拥有数量优势和军事装备的优势,他们可以利用它们来和我们作战。这首先表现在阵地战中。敌军获得休整的时间远远多于德军,不仅如此,处于一线的德军还始终处于敌军最强大的火力之下。同时,没有数量优势的德军要比敌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从古至今,军队除需发挥力量的人外,还需要技术。刀、盾、箭、弓、战车、投石器、石筑胸墙等,这些都是“技术辅助器材”。

技术始终如一,但是器材(进攻器材和防御器材)却不断完善,出现了运送部队和军事装备不可或缺的铁路、运输车、军舰和飞机,以及其他器材。没有这些“技术”辅助器材,军队及其运用将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