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出门去
◎蜂窝煤与高速公路◎
不仅仅是沈括,甚至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墨家子弟、以及三国时空的诸葛亮都因林菱含糊不清的几句话得到了一些灵感。
他们虽不知林菱口中能将水输送到每一户人家的水泵是何物,但利用水力,诸葛亮很有心得!
此时此刻,他已经造出了“孔明车”,也就是广泛流传于世、在中华大地上使用了一千七百多年的水车。
诸葛亮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架设水车汲引水流,很快就解决了蜀汉农田灌溉的问题。因此他不由思索了起来:若以水车为动源,再以用竹管相通,能否将水引入千家万户呢?
宋朝,绍圣元年。
真正对仙迹说的自来水更为震惊的是因“讥讽先朝”被贬惠州的苏轼!
是的,他又被贬了。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刚刚收到了广州知州的一封求助信。之前他被贬途中,路过广州,广州的推官仰慕他的文才与学识,特意陪他游白云山,因此苏轼也与广州当地的官吏甚为熟悉。
今日仙迹展示自来水之前,他正好收到了广州知州王敏仲焦急万分、派人快马送来的信——广州突发瘟疫,横死多人!
苏轼曾在黄州治理瘟疫有功,收到信后,他就想起在广州时就发现当地百姓都饮用水塘里的水,不仅苦咸,还浑浊不堪,他又与罗浮道道士多方探讨,判断是广州百姓饮水有问题。
因此他正在回信里建议广州知州召集民夫将山上楠竹砍下打通,节节相连,从白云山引山泉水到广州城内供百姓引用。
没想到仙迹就讲了这自来水!
“自来水,好名字!水塔……是啊!都是从山上引水,长远之距离,应要加建水塔!”
苏轼原本便担心距离太远,水从山上下来水力层层衰减,到了还未到城中就难以流动了!
但如果在沿途建造水塔,不就能维持水力了吗?苏轼连忙挥笔立就,还派了信任的友人携信立即动身前往广州!
而同样是宋朝,赵匡胤时期,还身为晋王的赵光义却想到了汴京城中卖水为生的水贩。
他们会将山泉溪流中取得的水,装在大木桶里,用一辆独轮车运到城中售卖,这些水相比井水更加清澈甘甜,一些富户便会买水贩的水饮用煮茶。赵光义的晋王府中便养了几个水贩,从他们手中定了一整年的水,虽每日都有水贩推着车绕到王府后门为他送水,但一整年下来,晋王妃也曾抱怨买水花费不菲。
而林家所在的村子竟直接修建水厂将山泉水免费送到各家各户,还不收银两,赵光义忽然觉着自己过得还不如后世的百姓好。
但,他们来不及多想,林菱已经用火钳把灶台炉子里烧完的蜂窝煤取出来,又出去挟了三饼新的,还拎起来在直播间里展示了一下:
【大家看,应该很少人家里还有蜂窝煤吧?现在就算是村里,大多都通煤气了,但我们村里用煤气的还是少,蜂窝煤便宜很多、火快又猛还烧得久,所以老人们都还愿意用这个。】
煤?原来这是煤啊!
秦朝,嬴政很认真地观察着林菱火钳中夹着的圆形带孔的煤饼,并命人立即将咸阳宫中负责烧炉的大火匠唤过来。
大秦虽也用煤,但煤价不菲,寻常时候还是用木炭更多。尤其为了炼铁,木炭已供不应求,几乎每炼千斤的铁便要消耗七千斤的木炭,于是“攻山取木,水旱频频”,不仅仅伐木的徭役愈发严酷,而山林破坏,天灾也更频繁了。
故而,嬴政也早已想寻新的燃料了。
而将煤块压成煤饼,再在其中开孔,看着并不难,至少比林娘方才说的引水之法更容易,且林娘说此煤饼“烧得久”,或许日后真能取代木炭也未可知。
他命刀笔吏将蜂窝煤的样子仔细画了出来。
与秦朝面临同样困境的还有汉武帝。
刘彻早就嫌弃木炭了!
不论是冶炼铜铁还是冬日取暖,都花费极高!
在仙迹出现之前,刘彻也已经盯上了煤炭,他修建的冶铁高炉、锻炉、熔炉,无一例外全都安置在煤山附近,取煤方便,而且煤炭冶炼出来的铁质也更好,为此,刘彻已在大汉各地煤山附近建了三十多处营铁官所,摩拳擦掌等着生产一大批上好刀兵!
林老夫子先前说的水排鼓风机,他也已命工匠去研制了。
虽不知后人说的水排究竟是何样貌,但曾经他们这些“古人”也能发明出来,如今仙迹为他指了水力的方向想必不会太难。
于是他激动地问道:“林娘,此煤如何烧制,为何如此多孔洞。”
【小猪佩刘:我见识少第一次见这种煤,为什么那么多洞啊?】
刘彻:“……”仙迹又欺我!
林菱加完煤抬头一看手机,就笑了:
【小猪你肯定年纪比较小吧,没见过也不奇怪的,确实现在不多见了,也就我们这样山里比较远的农村里还有一些,城里估计连卖的地方都找不到啦!你问为什么那么多洞?因为这种蜂窝煤是用煤渣碎屑、木炭碎屑、石灰、黄泥之类的东西混合以后用模具压出来的,在上面开洞就是为了增加通风量,这样煤烧起来的面积增大,火就更旺了!
而且这种煤很省煤炭的,你看它的原料,基本都是粉末、碎屑、泥土啊,所以成本低廉,又很方便,而且几乎没有烟,味儿也比烧煤块更少,以前是家家户户必备的。
我还记得,天气一冷,煤贩子就会推着蜂窝煤走街串巷,但有的煤贩子为了多挣钱,掺得土太多,经常一烧就烂,所以爷爷都愿意去比较远的正规煤铺子买。
那会儿入冬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冒着寒风蹬三轮车去买蜂窝煤,一次买一大车,咱们南方没有暖气,全靠煤炉子和抖腿取暖,那会儿家里还有一间房专用来堆煤饼。
小时候的冬天,是被炉火温暖的日子。
寒冬腊月,家里生一个煤炉子,小屋里没一会儿便暖融融的,窗玻璃上的雾气会慢慢地融成水滴淌下来,奶奶总会在窗沿放一条毛巾吸水。
那时……
奶奶养来抓老鼠的大橘猫还在,我就抱着胖猫坐在温暖的煤炉旁边写作业、看课外书,炉子上我爷爷还会架上铁网或者陶盘,烤烤花生和栗子,满屋都是香味。
说来也好笑,家里那只大橘猫是在外头捡的,它在外面抓田鼠、抓鸟厉害得很,结果被我家养了以后也不抓老鼠了,就成天蹲灶头等奶奶喂它,都喂得比煤炉子还圆了,二十来斤,可壮实了!
可惜我家猫猫活了十五岁走了。
奶奶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