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孤家寡人(第2/3页)

朱高煦将目光放到了黄福身上,黄福闻言只能苦着脸作揖道:

“殿下,这是西北铁路的设计图,请您阅览。”

一份地图被黄福从袖中取出摊开,王彦上前接过,放到了朱棣案头铺开。

很快,一条铁路出现在了朱棣与朱高煦的面前。

西北铁路,东起北京东,西至哈密城,全长五千六百里,预计建造时间十五年,预计造价三千万贯,轨道四条,每年支出二百万贯。

西北铁路从北京东出发,经过宣府、大同府、太原府、汾州、平阳府、西安府、凤翔府、巩昌府、临洮府、兰州府、凉州府、甘州府、肃州府、沙州府、哈密府。

铁路经过二百六十七个州县,能影响到五百多万沿边百姓。

尽管他影响的人口不多,但对于大明来说却影响很大。

有了这条铁路,不管是日后的陕西大地震,亦或者是日后的西北大旱灾,大明朝廷都可以通过两京铁路从南方抽调物资,在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内将物资运送到当地,尽可能的解决当地的灾情。

只要有一口饭吃,西北的百姓自然不会选择叛乱。

“殿下,三条铁路同时开建,这并不符合朝廷的预期。”

见朱高煦要同时开修三条铁路,虽然吏部尚书,但夏原吉依旧投出了反对的意见。

诚然现在大明的财政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每年的岁入甚至达到了四千二百万贯,并且还在不断提升……

可问题在于,岁入在提升,支出也在提升。

“殿下,朝廷新政全面推行后,朝廷有军队七十万,州府县城兵马司二十二万,衙役十七万,文武官员五万四千多,吏员四十二万余,教习四十五万余。”

“单说行政成本,便足足高达四千余八十万贯,每年结余的不过百万贯。”

“除此之外,黄河与运河及各地水道维护每年投入便是一百万贯,供给内帑又是二百万贯,现在三条铁路同时修建,每年起码五百万贯,各地工厂产量提高又是二百万贯”

“如此算下来,朝廷每年负支出九百余万贯,即便有舰队积存的金银铜锭,也不过仅能支持三年罢了。”

“因此,臣请殿下三思……”

夏原吉作揖唱礼,就连朱棣听了,都不由觉得大明现在的行政开支太大了。

只是对于朱高煦来说,大明朝能有现在的财政,可以说完全离不开现有的行政体系。

对于财政情况,他也十分清楚,所以面对夏原吉的劝阻,朱高煦继续道:

“东洲金银能填平四百万的窟窿,如此一来每年积欠也就是五百万。”

“以朝廷现在的情况,完全可以支撑到四年后的产量提升结束,期间田赋也会不断上涨,因此不必担心。”

“此外,对于钱粮的事情,我也已经有了想法,那就是开办银行!”

朱高煦忽然提出了一个新词,而面对这个新词,夏原吉等人还来不及询问,朱高煦便主动开始解释起了银行的作用。

百姓将钱存入其中,然后使用存折在全国各地取钱,同时银行可以发行各类债券,例如铁路债券和建设债券。

这些债券有一定的利息,对于那些有钱没地方投资的人来说,债券的利息虽然不高,但却胜在稳定,有国家作为担保。

除此之外,银行的各种作用也被朱高煦一一讲解,其中不少作用对于夏原吉他们来说并不陌生。虽然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现钱庄、钱铺一类的民间机构,但一些大商人早就开始用个人信誉开始这种换钱存钱的做法。

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提前让银行面试,而一旦有了银行,一旦百姓的钱开始存入银行,那大明在建设上就不用发愁了。

大明的经济市场经过朱高煦这么多年研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大概在二十亿贯左右。

只要有十分之一的人将钱存入银行,那铁路和基建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同时,债券的发布,也会为日后纸币发布做准备。

“若是创建银行,那民间的百姓岂不是可以用宝钞来兑换金银铜钱?”

夏原吉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要知道大明市面上可是还流通着四千多万贯的宝钞。

如果百姓将四千万贯宝钞拿来兑换,那银行虽然不至于被兑爆,但朝廷肯定会陷入破产危机。

老朱给下一代留下了足够多的钱粮,却也留下了足够多的债务。

宝钞本该是应对钱荒的应急品,最后却成为了收割百姓手段。

如果不是朱元璋悬崖勒马,在朱高煦的建议下及时回收部分,加上朱高煦对宝钞也以回收为主,那宝钞的价格是断然不会维持在现在这种程度的。

现在市面的一贯宝钞可以兑铜钱九百文,可见宝钞已经回归了货币价值,毕竟交税和官府买卖都可以用宝钞。

在这样的情况下,宝钞每年回收量也不过一百万贯,可见百姓不太可能会一口气将所有宝钞拿来兑换金银。

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好处,消息传播太慢,地方消息闭塞就是这个时代的好处。

一些大商帮想要煽动百姓兑爆银行,那需要付出的代价可比兑爆银行大太多了。

朱高煦几次对官员的重拳出击,已经收回了洪武年间发行的半数以上宝钞,现在剩下的四千万贯宝钞基本掌握在小商人和百姓手里。

除了朝廷,朱高煦不觉得还有其它势力能煽动他们。

“宝钞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百姓兑钞不超过两千万贯都可以接受。”

“一旦百姓对银行建立信任,朝廷立马可以发放年利息为5%的建设债券,不管能卖出多少,只要朝廷如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债券的信任就能培养起来。”

“长此以往,朝廷遭遇一些财政危机时,也能使用债券来度过难关。”

对于金融和经济,朱高煦也是一知半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即便遭遇问题,他也能依靠着海外的金银矿渡过,无非就是难熬几年罢了。

海外的那些金银矿朱高煦很清楚,即便大明以此种力度挖三百年,也不可能把它们全挖空。

夏原吉的担心是建立在海外金银产出不稳定的情况,但朱高煦却很清楚,这些金银矿甚至比大明朝的国运还稳定,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在全国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率先建设大明银行,同时禁止任何民间商人效仿银行。”

“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要看到一千七百四十六个县的银行拔地而起,设计图纸我会交给工部。”

朱高煦对郭资与黄福吩咐,二人见状,只能硬着头皮应下了。

夏原吉虽然反对,可却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想办法应对日后银行爆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