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西南事终(第2/3页)

平衡的庙堂,让朱高煦可以从容的理政,针对性的对各省做出安排,例如当下……

“这次牵扯了几千人,查获的金银铜钱也不少,足有八百万贯之多。”

“有了这笔钱,北方的工业也可以更细致的安排了。”

武英殿内,朱高煦拿着户部递来的查获入库所得做出评价,户部尚书郭资闻言也作揖道:

“陛下,这笔钱其实可以用作西北铁路的修……”

“西北铁路确实要修建,但不是现在,等路线勘察好再说。”

朱高煦打断,随后将目光放到了郭资身旁坐着的工部尚书黄福身上。

“黄福,去岁让你前往陕西、甘肃找寻的矿藏,情况如何?”

“回陛下,咸宁县的大西沟铁矿已经找到,只等调配钱粮就可以募工开采。”黄福作揖回答道:

“此外,甘肃等府的铁矿、煤矿都已经找寻到,与大西沟铁矿一样,调配钱粮即可开采。”

黄福的回答让朱高煦满意颔首,山西及西北的矿,是西北富裕的基础。

这些矿很早就有人发现,只是因为运输不出去,故此没有大面积开采。

一旦有了铁路,那这些地方的资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流入崤山以东的中原大地。

“先招募足够数量的铁矿工,对铁矿进行开采,同时修建水泥场、火药场来制作水泥和火药。”

“西北之地偏远,矿工工价不可能按照山西和北直隶的工价给,就按照每日百文拨给吧,至于水泥和火药则是按照每日五十文拨给。”

朱高煦给陕西和甘肃定下了工价,这让黄福不免作揖:“陛下,是否定太高了?”

黄福这话不假,在陕西和甘肃,当地工价十分便宜,哪怕是矿工工价,也鲜有超过每日四十文的。

现在官营进场,一给就是一百文一天,一年下来就是三十六贯半。

要知道即便是陕北这种荒僻之地,粮价也顶多就是每石五百文罢了。

按照朱高煦制定的工价,如果陕北开矿募工,一个矿工一年的收入就足够买七十三石米,足够养活十几口人。以甘肃和陕西的人口,当地如果能提供三十万矿工岗位,那当地的百姓都能依靠矿产吃饱了。

至于水泥场和火药厂的工价,也基本比当地普通工人多出两倍多。

黄福知道从海外获取金银必须要以基建的方式发钱,但也不能这么发啊。

“就按照这個工价,反正朝廷还有赚头,只是赚多赚少罢了。”

“铁矿先开工,钱粮我会让户部调拨给你,你不用担心。”

朱高煦并不认为工价很高,或者说是国情不一样。

大明每年从海外流入的金银有七百余万贯,黄金存下后还有最少五百多万贯的资源可以铸钱使用。

这笔钱如果发给整个大明百姓,那每个百姓每年都能得到五十几文,能让一口人舒服过十天,而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上涨。

全部发给百姓自然不现实,但投入工业,将大明的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却十分值得。

英国和西班牙同样从美洲掠夺白银黄金,西班牙无法开启工业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他们并没把掠夺而来的金银投入生产中。

大明不能步西班牙的后尘,故此朱高煦要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极大推动大明朝的工业进程。

世界人口市场有三亿,如果大明能吃下着三亿人口市场,那其它国家就很难有翻盘的机会。

该打的仗已经在永乐年间打完,现在朱高煦要做的就是发挥祖传手艺,开荒种地、研究技术,科技创新。

想到这里,朱高煦询问郭资:“新作物的推广如何?”

“新作物已经在西南山区和东北、西北种植,面积不算大,不足一千四百万亩。”

郭资如实汇报,朱高煦并不觉得这样的速度慢,颔首赞许道:

“这样的速度已经很快了,太学那边已经在进一步的研究化肥,同时培育新作物。”

“等化肥可以量产,不需要再依靠鸟粪石的时候,百姓也就不用再担心饿肚子的事情了。”

“另外,小学推广主要还是以北方毕业的教习为主,如果不行,再重新招募培训。”

“眼下,礼部统计的学子数量已经多达八百余万,我们的师生比例也达到了一比二十七。”

“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最多不能超过三十,该招募还是继续招募,再苦不能苦教育,这是我们和四夷的区别。”

朱高煦记得两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推动的那么快,实际上离不开当时欧洲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如1754-1784年,英国小店主文盲率仅为5%,约曼农和农场主群体文盲率为19%,各类商人群体文盲率为20-30%,管家群体文盲率为46%,建筑工人群体文盲率51%,农业工人与家庭仆人群体文盲率59%%……

在殖民地金银流入后,基础教育得到重视,不过区区五十年时间,英国社会识字率进一步提高,商人群体文盲率下降为15-30%,建筑工人文盲率为38%……

这还是英国和清朝保持贸易逆差的情况下,而现在的大明占据了对世界贸易顺差,以及东洲、昆仑洲金银矿的两个优势。

尽管在人口体量上,大明是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近十倍,但文盲率下降的速度也不会比英国慢太多,因为大明的生产力比当时的英国要高,物价更低廉。

想到这里,朱高煦揉了揉眉心,对郭资和黄福道:

“北方需要扶持,南方则是稳步进发,一旦两京铁路开通,南方也将获得北方源源不断的低价煤炭与铁料,这对南方来说也是好处。”

“是……”二人作揖应下,朱高煦也摆手道:“退下吧。”

“臣等告退……”

二人起身离开,朱高煦也继续低头处理起了奏疏。

在他处理奏疏的同时,朱棣的队伍还在缓慢的北上,而在临安府建水县停留了近一年的陆愈也终于被告知可以前往车里的景洪县任职。

他带着上百名官员及六百余名吏员前往了车里府,由于正值夏季,当地十分闷热,许多北方南下的官员及吏员承受不了这种闷热,纷纷向陆愈辞别。

陆愈无奈,只能同意他们辞别。

故此当他来到车里府治所景洪县的时候,身边七百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不到四百人。

由于担心叛乱,当地依旧是军管状态,驻扎着四个卫两万余军队。

所谓的景洪县,实际上就是傣族修建的一个寨子。

陆愈抵达此处时,所见到的是种植水稻的傣族奴隶,以及许多来往监督的军士。

景洪县由木寨组成城墙,寨子周长二里余,寨子内部可以生活数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