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自从景朝建国之后,一直休养生息,支持大力发展农耕,还会按照家里的人丁分地。

就像宋家一大家子人,人丁众多,分的地也较多。宋声刚穿到这里时听到家里有这么多亩地,很是惊讶。

即便是家里人口多,光靠人力种田耕田,那也是不够用的。毕竟古代社会又不像现代社会,耕地种地都可以采用现代化机器,省时省力许多。

宋家种地基本上全都靠家里的牛,剩下的就是人力了。光是耕地就要花上个把月,再加上种地,又要花上个把月。

但老百姓并不觉得辛苦,自家有地就有根,心里也踏实。总比那些租种地主家的佃户要好,最起码收的粮食除了交税,就都是自己的。

之前宋声还问过宋老三,说是家里这么多地,能种得完吗?

宋老三知道他一心埋头苦读,心思不在种地上,笑呵呵的跟他说道:“傻孩子,谁家会嫌地多?那可是巴不得多种一点呢。”

就连地沟旁边那些边边角角都会撒上一些豆子油菜之类,全都给种上东西。

这些年,景朝逐渐恢复了元气。可国库里的钱依旧不够用,毕竟前几年北方打了几场仗,又加上高丽这场仗,光是拨下去的军饷就数以万计。

这户部每天都快把钱掰成两半花了,盯着国库盯着死紧,可再盯,这钱也不会生出钱来。

景帝想了许久,最后这才颁布了商人律法,做了一些改变的政策,为商人们行商提供一些更大的便利,这样也能进一步的促进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可商户的地位一旦提高了,自然就有反对的人站出来了。

首先就是那些大臣,苦口婆心的劝告,景帝冷飕飕的看了他们两眼,直接甩出一句话,谁能让国库充盈起来,他就取消这些律法。

这些大臣通通都不吭声了。要说来钱快,那肯定还得是经商啊。可是把经商的条件限制的死死的,还怎么赚钱?

于是没法子,不同意也得同意。最新拟定的律法就这么实施了。

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改变,就是商户子也可以参加科举了。

这条消息让那些商贾之人欣喜若狂,他们盼望了好久啊,没想到老天真的降好运给他们了。

一时之间天底下分成了两股声音,一股是那些反对这些律法的人,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的抗议,毕竟这可是皇帝亲发的律法,朝廷上都没声响了,他们反对也没用。

另外一股则是商贾之人,有一些激动的行商之人直接在自家跪地磕头感谢圣上龙恩了。

翰林院因为这事儿也掀起了一阵热闹,律法刚刚颁布的第二天,宋声一进翰林院的门就听到同僚们纷纷议论,自然是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

反对的人则是说道:“你说皇上是怎么想的?让那些商户子也参加科举,这以后可怎么得了哟,还给他们这些行商的人开了许多方便,那以后大家谁还愿意种田呀?干脆都去行商挣钱算了。”

“可不是吗,商人就是满身的铜臭味儿,谁想跟他们一起共事啊!也不知道咱们陛下是怎么想的,怎么就会颁布这样的律法呢?”

“小声点,陛下的心意岂是你我能揣摩的?”那人不愿意再跟他讨论下去了。

即便他们觉得这个律法再怎么不好,那也是圣上决定的事,他们在这里议论两句也就罢了,可万万不敢议论圣上,要是传到别人耳朵里,那这官还想不想做了?

这人默默的离他远了一些。

不过也有一些持不同意见的,“诶老弟,凡事要往好处想。这行商挣钱也不是谁都能干的事。不种地就去做生意,你当这生意那么好做啊?外头那些摆小摊儿卖东西的人,你问问他们钱好挣不?”

“是啊,京城里那些铺子背后大多都是那些士族权贵,自己开门做生意有哪个那么好赚钱的。陛下考虑的挺对的,毕竟前面打了几场仗,国库空虚,这个时候可不就是那些商人贡献力量的时候嘛!”

南来北往的商人地位提高了,能够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这国库不就容易充盈了?

在翰林院里头的人,除了他们这些真正通过科举考上的人之外,剩下的都是一些关系户。有些话他们敢说,宋声可不敢说。

宋声进了翰林院的门一直都闭口不言此事,皇上的决断竟然已经颁布施行了,再议论也没用,万一让别人听到一些不好的话,随便给编排添油加醋一番,说不准传出去的就不是你原话的意思了。

为官两载,宋声行事越发谨慎了。

可他不想参与讨论,架不住有人问他。

“宋大人,你怎么看待此事?”

宋声没想到一大早就碰上了蔡青云,这话是他问的。

宋声笑了笑,说道:“圣上自有决断,咱们为人臣子的,圣上怎么说,咱们怎么做就行了,旁的事情多说也无益。蔡大人觉得呢?”

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蔡青云存了挖坑的心思,却没有想到对方如此谨慎,让他想找漏洞都找不到。

这件事儿在京城大家都议论的厉害,但谁都不敢放到明面上去说。

宋声早上才刚在办公房坐了一会儿,贺平就过来了。

他冷着个脸,强调了一遍,“关于圣上新颁布的律法,你们谁要是心存疑虑,可以来找我言说,但私底下禁止议论。再过三年,就到了翰林院擢考的时候,你们都还没有外放做官,要是因为这件事儿被人抓住把柄,以后的前途还有没有,好好掂量掂量。”

贺平平时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能站出来说这话,肯定也是因为上头有人敲打了。再者他也是翰林院的人,若是有人在翰林院出了事,连累了整个翰林院,他面上也不好看。

虽然他们这是个清水衙门,但名声可是响亮的很。要是因为这事抹上了污点,贺平也好不到哪去,肯定会被追责的。

大家听完之后都默不作声了,不管别人怎么样,这事儿都跟宋声扯不上关系。

其实私心里来说,宋声觉得景帝颁布的这个律法还是利大于弊的。

可能真的会有一些老百姓放弃种田,转而投身商贾。可有些人说的也对,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的,你拿个东西出去卖,就能卖得出去吗?也是要有头脑,有策略的。

况且按照景朝现在这个国情来看,这个法子目前来看应当还是利于国情的。

此时的御书房。

景帝紧抿着唇,脸色面无表情,旁边跟着的太监大总管刘德福刘公公在旁边伺候都小心翼翼的。

旁人不知道,可他却了解这位他自小服侍的皇帝,他虽然脸上没表情,但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皇帝的心情很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