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童生试结束后,宋声之前组织的清谈会也拉开了帷幕。

距离上一次举办清谈会已经过去五年了,如果能够在清谈会上舌战群儒,那可谓是一战成名,会被天下读书人所熟知。这是个扬名的好机会。

为着名利来的人便有不少,还有一部分是想结交一些知己,毕竟在这个会上天下大儒云集,宋声作为这次清谈会的组织者,身后站的可是皇家,不过他并没有按照什么地位邀请人,几乎有点声名的有学识之人,他都让人发了邀请帖。

但偏偏有那么几个人不识好歹,仗着自己大儒的身份,又出身世家名流,瞧不起宋声的出身,也瞧不起他办的这清谈会。

比如京城的裴家。

这个裴家便是之前陆清去参加过宴会的那个裴家,曾经也算得上排名前三的世家,只是如今被皇家打压,世家全都在走下坡路,这裴家也不例外。

裴家大房二房都有人在朝中为官,而他们家颇为倚仗的其实是这裴珠的祖父裴鸿。裴鸿没有入朝为官,而是努力钻研学问,成了一代大儒。

对于宋声举办的清谈会他嗤之以鼻,专门吩咐下面的人,如果有人往他们府上送清谈会的请帖,一概拒收,绝不会参加。

一直到清谈会开始前的第三日,裴鸿问道:“今日有人来府上送请帖吗?”

仆人摇摇头,“回老爷,没有。”

裴鸿心里有股怒气,这宋声,年纪轻轻就会这么摆谱,到时候就算求着他去他都不去。

又过了一日,裴鸿又问:“今日有人来府上送请帖吗?”

仆人看了看他的脸色,还是摇摇头,“回老爷,没有。”

再有一天,清谈会就要开始了,宋声广邀天下的名儒基本上已经来了个七七八八,慈溪先生刚好前段时日洗清了身上的污名,如今的他更受天下学子的追捧,这清谈会他也会参加。

还听说已经避世准备隐退的庆黎先生也来了,这两位在十年前就已经名满天下,如今齐齐到场,天下间的学子都在赶往京城,一来想目睹一下天下大儒们的风采,二来也是想看看自己有没有机会,能够拜大儒为师。

清谈会上的大儒众多,只要能拜到一个老师,不论是哪个大儒,拜到就是赚到。

这段时日京城热闹非凡,上次这么热闹的时候还是春闱,天下学子云集,京城客栈人满为患,如今的场面也差不多了。

听说庆黎先生都来了,裴鸿有些坐不住了,最后一日又问起来,“有人来府上送请帖吗?”

仆人依旧摇摇头,声音都小了几分,“回老爷,没有。”他不是很明白,看他们家老爷这副模样也不像是不想去,为什么要放话出去说就算给请帖他也不去呢?

这话都放出去了,人家自然不肯来送请帖了。

但裴鸿可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自己可是一代名儒,说不去对方就不会三顾茅庐来请他了吗?

偏偏人家还真的就没来请他。

裴鸿气的不轻,等到清谈会开始的早上,他又在问:“还没有人来送请帖吗?”

仆人颇为为难的说道:“老爷,这清谈会都已经开始了,想必不会再有人送请帖过来了。”

裴鸿气的胡须颤抖,还真的不来请他,也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裴府的动静宋声都知晓,这个裴老爷子脾气古怪,而且清高自傲,他放话说就算给请帖他也不去,他如果真的上门拜访去请了,恐怕也会遭一鼻子灰,反而长了那些世家的志气和威风。

既然如此,那他就偏不去请。不是不想来吗,天下大儒又不缺你一个,不想来就不来吧。

裴鸿本来是想给宋声找点气儿受的,结果把自己弄了一肚子气。天下大儒来了这么多,听说这前半日的清谈会十分热闹,裴鸿就算嘴硬说不去,心里也痒痒的厉害。

“走,不来请我还偏要去!”于是第一天后半日的时候,裴鸿就带着下人大摇大摆的去了清谈会。

下面的人只认请帖,裴鸿想着自己刷刷这张脸就能进去,没想到却被拦住了,在门口跟人争执了好一会儿,平白叫人看了许多笑话。

宋声看时候差不多了,打了个招呼才让下面的人放他进去。这种老顽固不给他点教训,他总会倚老卖老,仗着自己的身份找茬。

清谈会的举办让整个大景的文气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原来宋声出主意建的图书馆已经成为了天下学子都想来的地方。

宋声因为这几场事情声名远播,在年轻一代的学子心中很有名望。李凌尧想把那些世家在朝堂上安插的钉子都换下去,只有科举一条路。所以第二年他以皇后诞下太子,天下同喜为由,加开了恩科,并任命宋声担任此次的主考官。

科举的主考官非常重要,意味着这一届来参加科举的学子都是他的学生,将来不论到哪里做官,都要尊称他一声老师,这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

宋声这一年三十八岁,成为了大景朝最年轻的主考官。

本来朝堂上还有些老臣觉得他年纪尚轻,不适合做主考官,但朝堂上也有许多为宋声说话的官员。

先前的科举舞弊案就是宋声主张翻案的,曾经受到此事牵连的学子都被赦免罪责,宋声虽然年轻,但在那些读书人的眼中,他不仅有才华,曾状元出身,还是三元及第,而且他还为读书人着想,为他们翻案,这样的人,怎么不配做主考官?

这个理由让那些老臣也无话可说,李凌尧也觉得宋声做的极好,他本来就有加开恩科的打算,心中属意宋声来担任主考官,没想到后面便来了个科举舞弊案翻案,这下让他担任主考官更加顺理成章了,都不用在跟朝堂上的那些老臣多费口舌。

这一次科举过后,李凌尧选拔了很多官员进入朝堂,开始逐渐瓦解士族手中的权利。宋声这个内阁首辅手中的实权也一步一步登上高峰。

李凌尧对他十分信任,本来皇帝这个活儿就不好干,自古以来每一任勤政的皇帝几乎都短命。

李凌尧跟谢容感情很好,两人育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哥儿,称大皇子。小的是个儿子,一出生就被封为了太子。

李凌尧了解宋声,知道他没有什么野心,君臣相合,这是难得的幸事。朝堂上有很多事情他都交给宋声去做,能省心很多,也轻松很多。

科举后李凌尧想要把曾经改革的想法布诸于实践,他跟宋声阐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想让宋声先给他拿出个方案来。没想到宋声围绕着他的想法,直接给出了一个更加可靠的计划。

李凌尧很高兴,一是自己的想法能够被理解被认可,其次他觉得宋声也是他的伯乐,还能在他想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大概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君臣同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