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千步
华枝春/怀愫
太医学馆还没开建, 邓太后特下旨意,在千步廊中腾出一处, 让净尘师太在此办公。
千步廊位于承天门御街两侧的廊庑下,六部,五府,三寺到宗事府、翰林院、太医院,皆在此有办公场所。
按东文西武来分,文官在东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过了千步廊便是正宫门, 从廊下抬头, 便能看见邓太后理政的乾元殿殿檐。
臣子们有事上奏, 或是各部门互相联络办差都很便利。
东西两廊隔着三座汉白玉水桥, 廊下房舍大约有二百来间, 穿着各色官袍的官员们和传送宗卷的小吏们在其间穿梭来回。
净尘师太带着朝华迈进承天门时, 朝华不由自主凝神屏息。
那些官员小吏, 初时还未曾注意到她们,再往前几步,便有官吏疑惑的停下脚步, 望向她们。
承天门内, 千步廊下, 还从未曾踏上过女人的脚印。
有人欲上前喝止, 被人一把拉住:“那是太医太傅。”
为首的老妇一身太医官的官袍, 不远处王得忠王公公竟从正宫门内出来了, 快步迎上去:“王太医, 这边请。”
众官吏瞧见王公公竟然笑眯眯的, 不仅是冲太医太傅笑了,还对太医太傅身后的年轻女子笑, 悄悄议论起来:“后头那位是谁?”
一个消息灵通的小吏道:“那是裴世子没过门的夫人,跟着太医太傅办差的。”
怪不得王得忠这样客气,还把她们一路引到了东千步廊后的小跨院。前些日子修修整整,原来是给太医太傅修屋子。
上京城建太医学馆,加设太医太傅一职的事,经由翰林院拟定的旨意,抄送给各部。
尤其是户部工部和礼部,余下那些知道归知道,没亲眼瞧见之前都没把这事当真。
朝臣们没有反对太医学馆设女傅,倒不是因为别的,医官说是官,但跟他们这些正经进士出身,在六部五府当职的官员们是有差别的。
前朝和本朝的太后们,有的大建佛寺,有的大修陵寝。
邓太后却连当年圣人要为她修慈恩寺以报母恩都给否决了,还说不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圣人有这份孝心就足够了。
如今太后要建太医学馆,不过想要选拔一些医女照顾她老人家的身体而已,朝臣们没觉得此事有什么可反对的。
就连太医官们也没反对,太后又没动太医院的正经官职,另设官职,只是选拔医女罢了。
只是,他们都没想到,太后会让太医太傅在千步廊办公。
师徒二人像落进绿豆里的两颗红豆那样显眼。
王得忠笑眯眯指给净尘师太看屋子:“地方宽敞得很,都已经收拾干净了,一个茶水一个跑腿,两人都在外头听用。”
小跨院巴掌大点的地方,还摆了两大盆半人高的山茶花。
“这个,我给王大人送的礼。”
王得忠是邓太后刚刚怀孕晋位邓嫔之后调到身边的太监,与净尘师太已然是老相识了。爱财归爱财,这么多年忠心却是有的。
“多谢你。”
师徒二人先把办公用的几案陈设起来,跟着小吏就送来了工部的出样图纸。
工部来送图纸的小吏道:“陈大人说这是头一稿,请王大人先过目,王大人觉得过了稿,咱们再报价。”
这跟山上行宫里看的图不一样,是朝华从没见过的建筑图。
两个小吏拖着竹筐送来的,有十好几张,张张都能铺满整个长案。
整个上午,师徒二人先把全部的图纸看过一回,用完午膳之后稍做休整,净尘师太便站起来,对朝华道:“走,咱们实地去看一看。”
太医学馆有一辆专用的马车,车前悬着鱼符,路上她又对朝华道:“以后每日大大方方来办差。”
太后娘娘开了这样的头,就不会止步在此。
朝华扬眉应声:“是。”说着她取出一顶清凉帽来,“头天跟师父办公务,我没什么孝敬的,孝敬师父一顶清凉帽。
将近六月天,上京城的初夏虽比余杭要凉快一些。
可天还是暑热起来了,朝华有去岁夏天在西湖上来回的经验,让甘棠先别急着登记各处赏赐的东西。
“你先给我把去年夏天穿的裤子找出来。”裤子外面罩一条裙子,迈步走动都更方便。
甘棠依言开箱子把去医馆那些衣裳找出来,又劝道:“这日头越来越晒,姑娘怎么也该戴个帷帽。”要是一夏天晒下来,还不黑成泥鳅了?
朝华想了想:“把上面帷帏上的纱裁掉。”不能挡住眼睛,不能耽误办事。
她自己预备一顶轻薄竹帽,给净尘师太也预备了一顶。
小弟子恭敬奉上的,净尘师太便也戴在头上,正午太阳晒得土地发白发花,戴上帽子正好不晃眼睛。
太阳虽烈,还算有风,二人把整个太医学馆的土地都走了一遍。
这块地自拨给太医学馆,工部就差人来清过一次碎石长草,粗粗收拾过一遍,已经能站人了,但真要动工,还得把地推平。
匠人们把土上每一块地方会建什么,大概圈出来给净尘师太看。
净尘师太和朝华一人一边捏着工部出的图纸,太后吩咐工部按太学来建,工部便按太学的规格铺排房舍。
进门先是神农堂,之后是讲堂,中间是藏书楼,最后是学舍膳堂澡堂一类。
净尘师太看过图纸,指尖点在神农堂上,对工部的陈大人道:“只有这一处不改,余下的讲堂、书楼和学舍都可以尽力朴素些,不必雕栏画栋,只要实用就好。”
工部的陈维俭接过图纸,把要改的地方记下来。
净尘师太一面往前走一面对朝华道:“神农堂是一定要建的。”不建神农堂当然可以省下一大笔的工匠开支和材料钱,可偏偏这里不能省。
朝华点头:“这是自然,学馆既是太后娘娘破格建立,那建成之后招收女医总该有个地方颁布旨意,举办祭祀才好。”
净尘师太微笑颔首:“正是。”
事情办得越正统,越能昭示权力,娘娘才会越满意。
两侧靠墙回廊也一样尽量相素,朝华看着空地想像此处建起的长廊道:“廊间可以刻些名医古方,师父觉得如何?”
“不错,学生们天长日久的看,总能背下来。”
“荐福寺中有药田,学馆里也可以空出地来做药圃。”大概划定方位,二人继续一面走一面商量。
走到学舍那片空地前,净尘师太道:“听说太学初建也不过招收学生五十人,咱们能收到三十个人就好了。”
她教三十人,三十人要是能每人再教三十人,终有一日可为天下女子解厄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