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隆庆也觉得他的儿……

隆庆也觉得他的儿子已经不小了,读书又那么好,是该到了出阁讲学的时候,让各位大学士传授他为君之道。

朱翊钧却不乐意了:“我觉得现在就很好呀,出阁之后我就没有时间练武了。李将军说了,练武不可一日懈怠,荒废一日,就要退步许多。”

隆庆意味深长的笑了笑:“前几日,朕问起李良钦,你的功夫骑射练得如何了。”

“咦?”朱翊钧满脸期待,“他怎么说,有没有夸我呀?”

“当然夸你了,夸你天资卓绝,几年来他已将毕生武学倾囊相授,已经没什么可教你的了。”

“可我……”朱翊钧皱起眉头想了想,“可我还打不过戚将军啊。”

前些日子,戚继光回京述职,他逮着机会跟人切磋一番。虽然这一次他能与戚继光较量数百回合不落下风,也逼得对方拿出真正的实力与他较量,但到了最后,他仍是惜败于戚继光的长枪下。

隆庆大笑:“朕可记得,戚继光当时夸你武艺精湛,胜过他手下许多副将。”

朱翊钧嘟了嘟嘴:“那我也不想出阁读书,我就想跟以前一样。”

隆庆摸摸他的头:“你是皇太子,将来的皇帝,要学的是治国之道。”

朱翊钧说:“张先生也能教我治国之道。”

“现在内阁只剩下两位辅臣,国政繁重,没有时间兼顾你的学习。”

“这个简单,”朱翊钧立刻就有了主意,“那就再选两个师父吧。”

隆庆问道:“你要选谁?”

朱翊钧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文渊阁,对翰林院许多侍讲侍读都很熟悉。在一群饱学之儒中,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申时行。

一来,他对申时行比较熟悉,张居正偶尔身体不适,便会让申时行代讲。

二来,申时行脾气好,朱翊钧厌倦课堂,提出去万岁山下或是北海边讲课,他也不会拒绝。

还得选一个人,朱翊钧想起了那篇《项脊轩志》,那个六十多岁还在西小房纂修《世宗实录》的归有光。他曾被高拱、赵贞吉、李春芳三位阁老举荐,朱翊钧倒想看看,他是否真有欧阳修的才学。

然而归有光还没能真的成为他的老师,就突然因病去世了。

于是,张居正推荐了国子监祭酒马自强,高拱却极力推荐翰林院学士张四维。

高拱在隆庆跟前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隆庆决定让张四维充当朱翊钧的讲官。

朱翊钧却不同意:“我不要!”

隆庆诧异道:“为什么不要?”

他不喜欢张四维,更不想让张四维做自己的老师。

上一次,高拱驱逐殷士儋,本想让张四维取代,都已经向隆庆提出,升他为吏部右侍郎,但张四维出来替他当那一下,反倒坏了事。

若高拱转头就提拔自己的恩人,必定会招来言官的非议,给张四维升官的事只能往后再议。

不过,在俺答封贡这件事上,张四维也出了不少力气。朱翊钧就从刘守有那里得知,在那段时间,张四维和王崇古频繁的书信往来,议论此事。

朱翊钧说:“高阁老从未给我进讲过,他又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既然不了解,推荐的人又怎么会合适呢?”

“张先生教我读书九年,我的一切他都知道,当然是他推荐的人更合适啦!”

他说得很有道理,但是高拱在这件事上据理力争,隆庆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朱翊钧对此很不满:“如果父皇决定让张四维来当我的老师,我就……我就……”

张居正笑着看他:“殿下要如何?”

朱翊钧挥了挥拳头:“我就把他另外一只眼睛也打肿!”

没错,上一次,殷士儋犹如梁山好汉一般,一拳下去,让张四维的左眼多了一圈淤青,告病好几日。

“哈哈哈!”想到这一幕,张居正实在没绷住,笑了起来,“殿下怎可对大臣动武,要打也不能你亲自动手。”

朱翊钧也就是说说,既不可能自己动手,也没道理叫人把张四维打一顿。

“哼!他要是来当我的老师,不出三人,我必定叫他自动请辞。”

“殿下,”张居正轻轻摇头,“稍安勿躁。”

朱翊钧眼睛一亮:“这么说,张先生有办法了?”

张居正仍是摇头:“没有,但有人有。”

“谁?”

“河南道监察御史郜永春。”

朱翊钧虽然不了解此人,但也能分析出个大概:监察御史,都察院,很有可能是赵贞吉的人。

可是,一个河南道监察御史,怎么管得了皇太子挑选讲官一事?

张居正只笑笑不答,让他等着看。

未几,一封弹劾的奏疏呈至御前,正是河南道监察御史郜永春弹劾张四维、王崇古二人,罪名是官商勾结,败坏盐法。

张四维的父亲,王崇古的妹夫正是山西最大的盐商。

朱翊钧曾在奏章中,看到过关于边镇屯田、管理盐政的奏请,说起来还是与王崇古有关,正是他调任宣大总督提出的。但对于朱翊钧来说,盐法仍是一个相对陌生的词,他既不了解本朝实行的盐政,也不了解盐法败坏带来的危害。

不过,这对于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随便从文渊阁找个人问一问,或是查阅之前的诏书就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事情还要从洪武时期说起,太祖高皇帝建立大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刚刚经历战乱的国家和百姓休养生息,复苏经济,中原地区趋于安定。

然而,北元残余势力不断试图南下,迫使朝廷将大量军力囤驻于北边重镇。但北方地区,尤其是边镇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军需粮草需求量巨大,但供给严重不足。

于是,太祖高皇帝便制定了开粮纳中的办法,即开中法。简单说来,就是朝廷招募商户,根据需求将粮草物资运往边镇,换取盐引,再通过盐引到指定盐池等待支盐,再把盐送到指定地区售卖。

这样一来,军需得到供给,商户赚取银两,食盐也不再被官府垄断,百姓有更多选择,三赢的局面。

随着开中法的发展,商人为了利益最大化,开始从内地雇佣劳动力,到边镇开垦荒地,用种出的粮食运到军队直接换取盐引,节省了运输时间和成本,这叫商屯。

随着商屯的出现,边镇地区的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吸引更多内地人口前往定居。不仅如此,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商户和百姓还会自发修筑各种防御攻势,进一步让边境向长城以外的北边扩大,军民一体,大大提升了北部边防的防御能力。

为了保证这一政策得以实施,太祖高皇帝还专门制定了相关法律:“凡监临官吏诡名及权势之人中纳钱粮、请买盐引勘合侵夺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盐货入官。功臣家中到盐引,尽行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