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

“到了。”

随着车夫的声音,马车停了下来。

玻璃车窗的另一面,是一座巨大的宅院,方才一路过来,最后一段就是沿着这座宅邸的围墙在走,李膺估摸着差不多有半里多,半边半里,一边一里,如果四边都有一里的话,几乎就是一座小县城的规模了。

李膺的伴当们早就从后面站人的架子上跳下,顺手将行李也从车顶取了下来。

扶着卫朴从车上走下,李膺和章回更清晰地了解到这一座宅邸的规模。

正门横阔两丈,两侧向外延伸开去的丈高围墙,一眼望不到头。

登上七级汉白玉的台阶,方是正门。朱色的正门门扉上,镶着一排排铜钉,门楣上方的飞檐高高挑出。

即使没看到宅院内的情况,只从外面看过去,也分明是一座高官显贵家的宅邸。

莫不是走错了?

但抬眼看见门额上自然学会四个大字,这个念头便立刻消去了。

联想到方才车夫说的京师地皮的价格,再看看眼前的这一片深宅大院。

剩下的只是感慨,不愧是三宰辅,四议政的自然学会。

宽阔的正门中开,只有两个家丁装束的下人在看守。好几人进进出出,都没被查问,好像可以自由进出的样子,但正门的门柱上,贴着报到处的字样,最下面一个箭头,指向侧边的门房小门。

帮忙将所有的行李都放下,车夫便要告辞,“多谢三位官人听小人唠叨了这一路,小人这就回去了,三位官人还是早点去报到吧。这几日来得官人多了,再迟一点,好住处就又少一个了。”

李膺洒然笑道,“有这般多的同道,就是没床铺,挑灯夜话也行。”

转过来,李膺对卫朴道,“公实先生,我们已经到了,前面有个报到处,我们是不是这就过去。”

卫朴年高,一路车马劳顿,也是累了,听了点头,“就听李公子的,小老儿跟着两位公子。”

三人正要动身,就有人迎了上来。

来人长得有几分凶相,却跟所有的知客一样,将身段放得很低,一开口便是一连声的道歉,“对不住,对不住,小人刚刚有事进去,怠慢了诸位官人。”点头哈腰的连行了几礼,这位知客方问,“诸位这是来报到的吧?”

卫、章、李三人都将请柬取出。

来人扫了眼封面,就熟练地一弓腰,将人往里请。

“三位官人是来得晚了,所以看不到多少人,前几天,这里人进人出,都是过来参加大会的。”把三人领进门房,“还请三位官人过来签个名。”

将请柬在报到处递上去,卫朴,李膺,章回三人都被知客带着在房间一角坐了下来。

仆役们如流水一般上来,递了浸过凉水又拧干的手巾擦汗,又端上了菓子,茶汤。

李膺和章回面前放着解暑的凉汤,而卫朴,年纪大了,肠胃经不住冰凉的东西,得到了特殊照顾,是一盅温热的饮子。

除了茶汤,还有一盘子西瓜,都是小心地切成小方块,用一旁的牙签戳起就能一口吃下,不用担心脏了手。另外几碟小菓子,一个个玲珑精致,都是地方上见不到的时新货。

章回小心翼翼地吃了一块西瓜,又抿了一口凉汤,一边听着知客的陪话,一边打量这房间。

即使是门房,也是宽敞明亮,比章回家中的房舍都要宽阔一些,而且连玻璃窗都镶上了。

后面一扇门敞开着,看得见连着一间更宽敞的房间,那应是给客人的仆人小歇的地方。如果是宰辅的府邸,可就是给过来求见的各色人等候的地方。

李膺也同样在打量室内室外,看见李膺和章回的举动,知客就笑道,“这地方是向雍秦商会借的,暂时作为这一次大会的会址。”

章回有些脸红,收回视线,李膺倒是对知客的话更在意:“暂时?”

知客笑道,“再过几年,再开大会时,就有学会自己的总会会所了。”

“总会会所?”

“其实三位官人过来,都经过了预定的位置了。就在到这里之前的两里地。一来离车站更近一点,二来地形也更合适建大楼。几位相公打算用钢筋砼来建楼,五层高的大楼。”

“五层高?”

只有佛塔才会一层层地往上垒,寻常有个三层楼已经够让人吹嘘了。

章回、李膺还想细问,报到处那边就有声音传来,“三位官人,已经登记好了,还请签名。”

说着,一人捧了一本厚重得像一块石板的册子,另一人则拿着三个小布袋,走了过来。

三人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在又厚又大的册子内页签了自己的姓名。卫朴目不视物,同样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在空白处留下了自己名讳。

签好了名,工作人员便一人一个布袋递过来。

小布袋上有姓名标签,按着名字,分别交给了章回,李膺和卫朴。

章回将袋子打开,里面是一本小册子,还有一枚黄铜徽章。

巴掌大的小册子,用的是鞣制过的羊皮封皮。

封面上,有着自然学会会员证的鎏金字样,还是凹凸纹,应该是特制的钢印压制而成。

里面的第一页,写着章回的姓名,籍贯和年甲,以及相貌的简单描述。后面几页,是一栏栏的方格,其中第一栏,已经改了一枚印鉴,只是简简单单的年月日,正是今天。

知客介绍道:“这是官人的会员证,是官人们作为学会会员的凭证,请小心保存,日后每年都要盖章审核。”

会员证的小册子做得十分精致,李膺啧啧称叹,“跟告身都差不多了!”

“这是委托将作监下工坊所造,与造告身底本的工坊就隔一道墙。本来是想直接借鉴告身的式样,后来为避嫌疑,还是用了现在的形制。”

章回放下小册子,又拿起徽章。徽章不大,乃是黄铜所制。直径大约只有一寸,跟二十文的大钱差不多。

徽章的金黄中,泛着些许红色,章回觉得,应该是精铜含量比较高。

徽章正面是带经纬纹的桑树叶,是《自然》杂志现在所用的标志。而徽章的反面,焊接了一条尾部带钩的细链子,空白的地方,章回看到了自己的姓名,还有一串草码数字,正与会员证上一排莫名的数字所对应。在黄铜上端端正正蚀刻下这么多字,可比铸钱费时多了。

一想到数千会员都有这样的一枚徽章,对学会的实力,章回认识更深了一层。

“请官人配在胸口。”知客对章回道,指了指他自己的胸前,那里也带了一只大小差不多的徽章,不过不是铜制,而是铁质。他一边示意怎么佩戴,一边道,“这几日进出学会,以及用餐,都以此为凭。日后各地分会聚会,也可以用此徽章表明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