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秦国发展篇生逢乱世,身不由己(3)(第2/4页)
公元前242年,已经老迈的西周公周赧王眼睛一闭不睁。赧王一挂,名义上的周朝天子也算是彻底没了。又过7年,即公元前249年,子承父业的秦庄王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就是发兵将东周灭亡。至此,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姬姓周王朝在存在了800多年后,灰飞烟灭,彻底结束了历史使命。
历史之所以能够引人注目,除了它能实现文化的传承之外,还因为历史中有着无数的巧合,给人留下奇妙的想象空间。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投降秦国,大秦皇朝一统天下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在一个叫沛县的小地方,一个叫刘邦的婴儿也呱呱落地,大秦皇朝还没有建立,历史老人已经为他选择好了掘墓人。
周朝灭亡之后,九鼎被拉到了秦都,不过一点儿都不像颜率说的需要81万人才能拉得动。此时坐在大殿上的秦王一阵的洋洋得意,几代人未竟的事业在自己手上成了现实。获得九鼎的秦国更是空前的自信,可以说气焰上又嚣张了数倍,九鼎在手,以后再发生战争,攻打谁、怎么打都是名正言顺的。
九鼎的获得,显示了秦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对于秦国独持九鼎,各大国虽然不服气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很快一向欺软怕硬的各诸侯国君主心中有了默契,争先恐后地派出专使到秦国祝贺。对于这件事,一向自大自满的秦国特别记载在自己家的发家史里,成语“天下来宾”就是从这儿得来的。
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九鼎后的秦国野心越来越大,在争取早日实现统一宏伟蓝图面前,其他阿谀奉承之类的这些缓兵之计已经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了。秦国之所以能在六国中脱颖而出,除了他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和他们有着冷静的头脑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得到九鼎的秦国并没有裹足不前,最起码侵略还是要继续。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的一天,秦昭襄王坐在王宫内,浮想联翩,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自己做了秦国君主这么多年,对内重新梳理、整合,扫除各种政治障碍,对外实行军事扩张,打击一切可能威胁秦国的势力,几十年间秦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版图不断扩大,几乎为子孙一统天下扫平了所有障碍。
秦昭襄王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明白自己已经老了,客观规律告诉他总有一天国家的权力要交给接班人安国君,可儿子安国君好色荒淫,没有足够的威信和能力统治国家。为了江山的稳固,为了秦国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秦昭襄王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一直在清理对秦国有潜在威胁的人和事。
为了让儿子能轻松接管秦国政权,秦昭襄王一直在清扫有可能威胁国家的政治流氓。白起是第一个被清除的对象,他的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但白起是第一个,绝不是最后一个,就在白起在阎王面前哀叹秦昭襄王对自己不公时,没想到很快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老对手范雎也到阎王报道了。
出于对白起的妒忌之心,长平之战后范雎通过自己对领导秦昭襄王的影响力,成功陷害了白起,致使白起含恨而死。自以为聪明的范雎其实根本没有看透白起死亡的真正原因,就在范雎还在为竞争对手的死而高兴的时候,范雎做梦也没有想到,同样的命运也落在了他身上,秦昭襄王马上要向他举起屠刀。
白起死后,秦昭襄王仍旧按照白起的作战方案,继续进攻赵国,最后对赵国首都邯郸实施了包围战。包围邯郸后,由于王龁攻城不利,范雎就向领导秦昭襄王推荐好哥们郑安平为将。郑安平是魏国人,也是当时的名将,当年范雎落难,无奈从厕所里逃生后,就是郑安平容留了他。
范雎打着为国选才的幌子推荐郑安平为包围邯郸的秦军总司令,其实范雎是有私心的,把郑安平推上秦国第一武将的宝座,那么他们哥俩在秦国一文一武,可以共葆福贵。谁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郑安平本身在军队过着高级将领的安逸生活,范雎硬要他去争取进步,结果害得郑安平丢了性命。
郑安平通过范雎的推荐到邯郸前线任总司令,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连一把火都没烧就被赵国外援春申君、信陵君分割包围了。原来围攻邯郸的秦军,大都是白起的旧将,由于白起威望尚存,这帮将士早就看范雎不顺眼了,现在郑安平打着范雎的旗号来上任,更是激起了军愤,军队都不听他的调度,不大败仗才怪。
由于在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之战中王龁作战不力,总司令换成了郑安平,谁知他刚上任就被赵国援军包围,郑安平是个软骨头,为了保住小命,就带队投降了,树倒猢狲散,剩下的几支秦军也都被逐一消灭。郑安平做这种丢国家面子的事,在秦国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本着惩前毖后的目的,郑安平依法被诛九族。
秦国在攻赵的关键时期吃了败仗,国际形象受损,但秦昭襄王在愤怒之余,却还有些高兴。不用怀疑是他因战败导致失心疯,他欣慰的是这次失败把白起的忠实崇拜者全部借外人之手除了。按照责任倒查的原则,前线总司令是范雎推荐的人,如果追究起来,范雎有举荐不当的责任,可一向嫉恶如仇的秦昭襄王却没有处分范雎。
哥们郑安平战败投降,作为举荐人范雎却没有受到处理,这让范雎产生了一种错觉,秦昭襄王是离不开自己的。其实范雎想错了,秦昭襄王不是不处分他,而是故意饶了他,他需时间来搜集范雎更多的罪证,所以暂时由着范雎折腾,这就是传说中的欲擒故纵,等找到足以治范雎死罪的证据的时候,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置范雎于死地。
哥们义气严重的范雎安排许多亲朋好友在政府任职,河东郡守王稽也是其中之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王稽被指控通敌卖国,秦昭襄王在没有走司法程序的情况下就直接处死王稽。秦昭襄王不会放过这次铲除范雎的良机,他当众点名责问范雎为什么他推荐的人都犯这种叛国罪,是不是和他个人动机有关系。
范雎经手的人事安排两起都以叛国罪被起诉,这关系到对国家的忠诚问题。在舆论和秦昭襄王的强大压力下,他赶紧以退为进主动辞职,想用自责逃避死刑。秦昭襄王为了等到这一天费尽了心机,能让范雎这么蒙混过关么?于是在范雎回老家的路上,一出悲剧重新上演,范雎被赐毒酒一杯。
客观的说,范雎很有才,他来到秦国后忠心耿耿辅佐秦昭襄王,为领导出了很多很实用的点子,秦昭襄王能在政治斗争中站稳脚跟,范雎居功至伟。但范雎在百忙之中忽略了急流勇退这个词语,最终落得和文种、伍子胥一样的惨淡收场。